调查显示:仅18%的受访者支持孩子上职校,迎接职业教育的春天还要迈过哪些坎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李成溪,陈恒杨 发布时间:2023-06-26 18:44

摘要: 连日来,劳动报记者就职业教育在社会层面认可度、与产业发展、企业需求的匹配度等作了调查。

(头图:6月18日,2023上海中考同济大学第二附属中学考点前人潮涌动。)


今年中、高考已相继落幕,此时,考生们正站在职业教育和普通学历教育的岔路口。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在社会层面认可度如何?与产业发展、企业需求的匹配度如何?连日来,劳动报记者就此作了调查。



29%受访者明确表示不愿意

超三成受访者感到纠结


6月18日下午3时,2023年上海中考数学科目的考试正在进行。记者在同济大学第二附属中学考点看到,不少家长正在焦急等待孩子走出考场。


初三学生的家长对于职业教育有何看法?会让自己的孩子选择职业教育吗?对此,记者随机进行了街头采访。“行行出状元,放平心态,考多少分就上什么学校。”戴女士向记者表示。“如果孩子成绩跟不上,该去职校还得去职校。”张先生也向记者表达了这一看法。不过,在采访中,大多数家长还是表示优先选择普通教育。薛先生称,他的女儿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实验学校,成绩相对稳定,考进区里重点高中没有问题,因此不会考虑职校这一条路。


与此同时,本报联合申工社开展“你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去读职业学校吗?”线上调查,吸引了1844名网友参与投票。数据显示,仅有18%的受访者明确表示支持孩子选择职业教育,仍有29%的受访者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选择职业教育这条路。超三成受访者选择了“纠结”这一选项,他们表示,是否上职校,得根据孩子的学习成绩,如果能上高中,肯定优先选择普通教育。此外,有12%的受访者表示无所谓,遵从孩子的意愿;有4%的受访者称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优秀,没有考虑过职业教育;5%的受访者称这一问题一言难尽。


最高录取分达695.5分

职校中本贯通专业受热捧


在大家的印象里,只有差生才会上职校。事实如何呢?6月20日,记者走访了曾培养出杨山巍、罗良、徐澳门等世界技能大赛金牌获奖者的杨浦职业技术学校,了解相关情况。


“我们共有两个中本贯通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和上海师范大学合作,汽车服务工程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合作,学制均为七年。学生只要被我们录取,等于一只脚已经踏进了大学的大门。”杨浦职校副校长沈小毓告诉记者,今年光学前教育这一专业,预报名人数就超过了500人,最终录取人数只有30人,竞争相当激烈。


沈小毓进一步说,学生报考中本贯通专业要过两道关,第一关是学校联合上海师范大学组织的专业面试,第二关是考分达到本市公办普通高中最低投档控制分数线。“去年录取分最高达到了695.5分,最低也要671分。”


据沈小毓介绍,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中本贯通专业的学生跟普通高中学生相似,又有一些区别。“一天8节课,既要学习文化课知识,又要进行实操训练,参加各类技能大赛。三年学习过程中,文化课占三分之一,实操课占三分之二。”沈小毓说,最大的不同是他们不用再参加高考,只需通过市教委统一组织的转段考试,即可进入大学继续四年的本科阶段学习。而且他们大学的毕业证和通过普通高考考入大学的学生无异,不会在毕业证书上注明‘中本贯通培养’等字样。“近年来高考压力与日俱增,考上好学校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中本贯通专业很受家长和学生的欢迎。”


95%职校生毕业后考入高职

学历成了诗和远方的“拦路虎”


在杨浦职业技术学校,所有应届毕业生中(不包括中本贯通专业学生),选择继续提升学历且考上高职的占比达到了95%,仅有5%的学生选择直接参加工作。


为什么这么多人选择继续提升学历,而不是毕业后直接找工作?从中职一路读到本科,现就职于黄浦区豫园街道的某社区居委会的小辰回答道:“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媒体工作者,但放眼社会,别说招聘,连进电视台实习都要求至少是本科在校生。”


小辰告诉记者,他最初也是想考普通高中,但中考发挥失利,才平行志愿进入上海商业会计学校学习。在职校期间,他学习了文化课和专业课知识,更提高了与人沟通和组织活动的水平,但因为一纸文凭,无法从事自己热爱的工作。“说实话,我们理论研究能力的确不如本科生,但我们的实操能力是相对扎实的。可即便如此,我们若想从事更好的工作,拿到更高的薪水,还是得继续读大专,乃至本科、研究生。”小辰坦言,“都说现在找工作难,但是,谁都想尽自己努力找个好工作,不继续提高学历,连好工作的最低门槛都达不到。”


如今,小辰虽然未能进入自己喜欢的行业工作,但他表示,在其本科阶段,曾幸运地进入上海电视台实习了一段时间,“也算是圆了我的媒体梦。”


上海临港延锋彼欧汽车外饰系统有限公司工厂内,工人检查车身喷漆状态。


企业不愿招聘职校生

更愿花高价招聘熟练工人


6月就业季,企业的招聘情况如何?愿意招聘应届职校生吗?记者在奉贤区四团镇多家服务于国际知名新能源汽车超级工厂的汽车零配件企业走访了解到,企业虽存在用工缺口,但仍然宁愿高薪招聘有工作经验的熟练工,也不愿招聘职校应届毕业生。


“我们需要的技术工人是‘招进来就可以用的人’”。上海临港延锋彼欧汽车外饰系统有限公司的人事专员徐女士表示,制造业一线24小时不断档,还需要倒夜班,工作比较辛苦。当下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迅猛,处于产业链中端的零配件企业工厂生产节奏很快,大部分初入社会的职校毕业生难以适应岗位的工作强度,没过多久就会辞职走人,但企业却要为此付出很多人力物力。“招聘他们折算出来的人事费用率远高于招聘成熟工人。”


该企业人事专员还表示,工厂内的岗位工种细分,针对性强,职业学校内实训设备与工厂所用机械不匹配,许多应届生上岗后不会操作厂房内的自动化机械,甚至看不懂图纸,需要带教师傅花很多时间带教,学习周期至少半年。相比起从零开始培养的应届生,企业当然更愿意招聘已有工作经验的成熟技术工。“生产一线不看重学历,会认字就行。更看重的是个人能力和是否认同企业的价值观。一个成熟的工人,他们对行业生态和岗位要求已有一定了解,并且高、低压电工证等职业资格证书齐全,稍微培训即可上岗工作。因此,企业即便付出更多的薪水,也愿意招聘成熟工人。” 上海奉贤赛科利汽车模具技术应用有限公司人事经理丁女士补充说道。


“现实中,即便专业对口,制造业也不是应届职校生的首选。” 上海临港延锋汽车内饰系统有限公司人事经理马女士指出,制造业普遍远离市区,工作环境艰苦,年轻人都不愿意进厂当工人,更愿意赚“快钱”,送外卖、做电商是他们的首选职业。



上学即赚钱

约六成德国青年人选择职业教育


谈及职业教育,不得不提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双元制”在德国现状如何?对于中国职业教育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记者就此连线采访了中德双元制职教培训从业者、德国捷牧教育集团联合创始人马晶,以及正在德国巴伐利亚州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孙萌。


马晶介绍,“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实施主体有两个,“一元”指职业学校,另“一元”指企业,学生一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剩余时间在企业实习。在企业当“学徒工”期间,还能领到薪水,即“上学就是在赚钱”。总结来说,“双元制”其实不是学校在招生,而是学校在帮企业“招工”。学生通过了企业面试,就可以进入这一教育体系开始学习。该教育模式强调实践工作经验,学生在实习期间就有机会接触实际工作,培训的内容与行业需求相匹配,接受企业价值观的灌输,最终获得实践技能,学生毕业后企业愿意要,学生也愿意留。


“在一个职业分工结构合理的社会,不仅需要‘学术型’的人才,更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在德国,约六成的学生会在初中毕业时选择接受职业教育。”马晶表示,德国青年人其实也热衷追求高学历,但是大学“宽进严出”的要求,使得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最终还是选择了有收入和工作保障的“双元制”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不是终点,而是一个发展的起点,如今,德国的‘双元制’教育已实现与高等教育的贯通。学生完成职业教育后,可以选择继续深造,获得更高级别的资格;也可以选择进企业工作,在岗位上提升自己的技能。”


去年,孙萌从黑龙江外国语学院本科毕业后,便直接选择远赴德国巴伐利亚州的一家酒店,接受为期三年的酒店管理方向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一半时间在职校学习,一半时间在酒店工作。“我觉得‘双元制’职业教育这一模式,像是在培养一位全面的人才,能够轻松接替酒店的任何一个工作。比如我这一周还在做客房服务员,下一周就有可能在办公室做账,每天都在接触不同的事情,感受不同的工作。”孙萌直言,现在本科生已经不像以前那么有竞争力,如果她选择继续考研究生,或者找一份工作,“很有可能卷不过,会被淘汰。”孙萌说,她选择到异国他乡接受职业教育要从多方面考虑。一方面是喜欢旅行和美食,喜欢跟人打交道;另一方面则是工作时能感受到顾客的尊重,更不会被老板“压榨”,生活比较惬意。


马晶认为,德国的“双元制”教育在职业学校和实习工作之间实行并行的教育体系,具有高度的标准化和认证程度,各个行业制定了统一的教育标准。而中国的职业教育则更加注重在企业中进行实习工作,标准化程度相对较低,尚需进一步完善。“德国的职校生想要毕业,必须要通过德国工商业联合会(IHK)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会从理论到实操,全方位对学生进行考核,含金量非常高。而我们职校生考取的一些证书,就相当于‘没有路考获得的驾照’,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考核,实操考核流于形式。”


企业学校都说好

“双元制”为何仍“水土不服”


在本次调查过程中,记者曾询问多家奉贤区四团镇汽车零配件企业相同的问题:“企业愿意与职业院校开展‘双元制’职业教育合作吗?”企业的回答出奇一致——“愿意”,但记者追问“为何至今无法落地?”企业道出了他们的顾虑。


“即便我们做好万全保障,万一学生在我们企业出了伤害事故,这风险谁来担?”“教育成本高昂,普通中小微企业如何负担得起?”“除了工资,是否要为他们缴纳‘五险一金’呢?”“德国有许多百年传承的小微企业,学生自开始就抱着未来要留在企业的目的去的。假若我们企业开展‘双元制’教育,能留住学生吗?”……企业的担忧和顾虑不难理解,企业毕竟是以盈利为目的,花费大量时间和资金成本,到头来或许得不到想要的结果,企业的积极性自然不高。


值得注意的是,“双元制”模式在职业学校同样存在“水土不服”。沈小毓说,企业不是慈善机构,“赔本买卖”肯定很难推动下去。她透露,校企关系的维系,还得是“互惠互利”。“我们和上汽集团关系一直不错,我们为企业送去了获得世界技能大赛冠军的优秀高技能人才,企业为我们提供教学、比赛装备及经验丰富的师资力量。如今,学校选择继续提升学历的应届毕业生越来越多,企业就算想留人,也难以挽留,‘双元制’模式,或者说校企合作,开展难度自然徒增。”


马晶告诉记者,要想成为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硬性条件有三个,缺一不可:有职业学校学习经历、有相关专业工作经历以及职业教育师范本科学习。简而言之,就是要求“双师型”教师。但不可否认,在我国的一些职业院校,部分教师大学刚毕业就直接迈上了职校的讲台,实操经验较为欠缺。“我们招聘教师有着严格的规定,学历必须是本科及以上水平,这就意味着,一些手艺活了得但学历略低的技师,无法通过招聘进入学校。”沈小毓称,目前,学校正通过外聘技能大师,年轻教师与技能大师跟班学习、寒暑假进企业实训等方式,自己培养‘双师型’教师,弥补这一短板。“站上职校的讲台,手上没点功夫,怎敢面对学生?我们现在对教师的最低要求是至少高级技师水平。”


【记者手记】


打通职业教育“光明前途”


1998年修订版《新华词典》有关冒号应用的例句之中,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毋庸置疑,要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看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发展好职业教育,需要整个社会观念的改变,需要打破体制机制藩篱,需要进一步提高技术工人的工资、社会地位,需要健全激励扶持机制鼓励校企合作,需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丰富办学形态,需要建设素质过硬的“双师型”师资队伍,需要打造职工职业技能成长环境等等。值得欣喜的是,如今,国家正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去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前不久,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8部门又联合印发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教育没有高低之分,只有类型之别,相信不久的将来,职业教育定将迎来发展的春天。


摄 影:展翔,李成溪
责任编辑:刘振思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上海职工宿舍调查②|江南造船——...

“一张床”感知工会、企业、城市的...

调查丨这个“双十一”,年轻职工的...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