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丨这个“双十一”,年轻职工的钱花在哪里了?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陈恒杨 发布时间:2022-11-14 18:22

摘要: 在“双十一”消费购物潮下,本报针对年轻职工展开调查,看看他们的钱都花在哪了。

与往年“定金”“尾款”热度相比,有网友说今年“双十一”商家简直完全不给退款留机会,商家的发货速度能“擦出火星”。还有人表示,再次被规则劝退。有部分网友吐槽,不少商家的“骚操作”,羽绒服3天3个价,手机4天4个价,而一些商家客服对此的解释是,“因为活动不同,玩法也不同,客户下单时间不同”。在“双十一”消费购物潮下,本报针对年轻职工展开调查,看看他们的钱都花在哪了。


年轻职工们的钱花在哪里?


“双十一”购物节展现出了职工们强大的购买力。数据显示,预售首日,李佳琦直播间达到215亿元,共吸引观众4.61亿人次,大幅刷新了由李佳琦本人在2021年创造的双十一直播间销售额106亿元的纪录。


通过主播李佳琦做的“双十一”攻略文档,记者观察到,从10月24日到10月31日,依次是超级美妆节、生活节、潮电节、家装节、母婴节、珠宝服饰节……其所售商品品类侧重不同,所售品类和销量同时能反映大家购买的倾向。


记者随机调查了10位年轻职工,大部分年轻职工表示,自己购买的物品中,“刚需”是占大部分的。


家在贵州农村,大学毕业两年,在一家国企工作的旦旦给家里买了许多居家大件,包括电视机、床等卫浴套装等,花了两万块钱,自己用的却没买什么。她说自己在外地上班,平时难见到父母,只能给家里多买些东西,算是一种补偿。桃子也透露,自己工资不高,没有太多存款,这次购物花光了所有积蓄,但是她觉得值得。


同样在上海独自打拼的佳佳称自己是理智购物的代言人,“双十一”期间买了洗面奶、沐浴露、纸巾等生活用品,以及眼霜、精华、面霜、面膜等护肤用品,一件衣服也没买。她说“双十一”对她来说主要是囤货,买的都是必需品,且提前做好了攻略,货比三家。她说自己如此清醒购物的关键是,根据购买需求找优惠,而不是因为优惠才购买,这样就不容易盲目跟风消费。


刚进入律所工作的小佩什么都没买。他告诉记者,现在的优惠机制太过复杂,要通过观看直播才能拿到最优惠价格,自己工作忙,没有时间看直播,索性放弃了优惠。


商家的发货速度“擦出火星”


毫无悬念,#退货#词条在付“尾款”当天登入社交平台热搜,与往年“定金”“尾款”热度相比,有职工说今年“双十一”商家简直完全不给退款留机会,商家的发货速度能“擦出火星”。


(“双十一”效应持续快递驿站爆仓,凌晨0点,驿站快递员依旧在分拣快递包裹。)


“原本不需要的商品,莫名其妙就到家了。”不少职工表示,那些为了“凑单”达到平台优惠的订单,本来想付了尾款后忘记退货,次日发现已经发货了。


为了减少退货量,购物平台甚至在付尾款当天关闭退款通道,至次日才能处理退款。尽管定金制度已经减少了部分冲动消费行为,但也有不少人表示在付完定金后后悔的。职工李彤说,在直播间“抢”商品的时候,只记得拼手速,不知不觉间就被主播带节奏,囤了许多东西,付完定金之后才发现很多都没必要买,想退货却发现定金不能退。


实际上,淘宝的定金制度已经流行了几年,但许多消费者对背后的法律知识却不甚了解。《民法典》对定金有规定,定金具有担保合同履行之意,一般不得超过合同标的的20%。对于给付定金方不履行合同义务的,无权请求返还定金;接受定金方不履行合同义务的,则应当双倍返还定金。需要注意的是,“预付款、订金、意向金”均不属于定金,下单前消费者需仔细辨别,订金能退,定金不退。


若支付购物定金后后悔怎么办?有律师提示,可以在支付尾款后,选择全额退款,从而降低损失。


相关部门提示:当心促销“陷阱”


有专家表示,“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正确的消费观在在巨大的消费热潮下显得尤为重要。不管是付定金,还是“抢购”,或是凑单,都需要保持一颗理智清醒的头脑。


“双十一”促销热潮下,容易存在一些商家抓住消费者激情消费的心理,顺着购物节的洪流做虚假促销。


小徐向记者反映,自己手机屏幕摔坏了,在网上平台预约了线下修理的项目,想着再过几天就到“双十一”了,等几天再下单,但没想到临近“双十一”,价格竟然涨了几十块,同一个东西做完活动竟然还没原价便宜。


实际上,跟小徐一样遇到相同问题的消费者很多。消协组织多年的价格监测和消费者投诉显示,一些商家“双十一”促销价格未必真实惠,有的商家使用的是“先涨后降”的套路,有的商家设置各种花式“买赠”,实际到手价格与平时并无差别,甚至还可能会是全年最贵。


为规范“双十一”促销行为,上海市市场监管局通过梳理近年来在网络集中促销监测监管中发现的虚假促销诱导消费者、夸大商品功能、普通美妆个护产品宣传医疗功效等多发、易发问题,在10月11日制定发布了《“双十一”网络集中促销合规指导书(2022)》,向电子商务企业提出八方面合规要求。


尤其针对“先提价后打折”顽疾,市场监管部门再次重申:促销规则要更加透明、简单易懂。加强促销方案的事前审查,不玩“促销套路”,促销规则简单明了。禁止采取“虚假打折”、“虚假标价”、不履行价格承诺等违法方式开展促销。


消费者协会也提醒读者,不可迷信“双十一”的“价格优势”,购买前最好能提前了解价格走势,做到心中有数,千万不要单纯相信低价宣传而盲目跟风下单。此外,购物如果遇到违规促销也可以向相关部门反映,维护自身权益。


年轻职工中盛行的“消费逆行”


物流发达,购物更便利,分享制度也更成熟。“双十一你买了什么”甚至成为最一段时间年轻职工朋友们交流的谈资。在近一个月的大促氛围下,似乎所有人都在“买买买”,却有一群人说“不要买”。他们是来自某社交平台的“消费者逆行者”小组,30多万人加入了这个小组。


“市场上从直播带货,到网友分享,到处都在给人种草,刺激消费。通过煽动起焦虑情绪,让每个人因为焦虑,不断去购买,以满足自己的伪需求。这里欢迎各位组员分享买过的踩雷品、智商税品、伪需求品,帮助其他组员省钱省心。”这是小组成立的介绍语。


不盲目跟风,不被消费主义裹挟,做消费主义市场的逆行者是他们在“买买买”热潮下的反思和实践。小组中,大家不仅分享单品排雷,消费陷阱提示等,还在观念上给年纪更小的“学生党”进行理性消费的指导。


在记者的随机采访中,被采访到的年轻职工多数表示,自己在“双十一”买的最多的就是生活必需品。实际上,年轻人的理性消费不仅体现在“双十一”。


据《中国青年消费报告》,近六成的中国青年人表示他们只把钱花在刚需上,消费前三分别是教育培训、住房、保健养生,而四成年轻人表示要买少点、买好点。


另外,据新华网的一项调查则表示,22.7%的受访青年认为身边的年轻人消费很理性,更看重品质和实用性,55.4%的受访青年认为自己购物比较理性,能货比三家,还有52.6%的受访青年表示自己购物时更看重品质。


起初,年轻人被认为是超前消费的代表,浪费、奢侈似乎是他们身上的标签。然而,类似“不要买”的小组在社交平台上比比皆是,“节俭抠门省钱组”“抠门女性联合会”……成员数量都不小。


“理性消费、学会攒钱、规划理财……这一切让我觉得我是个自律的人、负责人的人。”职工小唐说,攒钱让她觉得自己长大了,带来了成就感。


摄 影:展翔
责任编辑:陈恒杨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调查 | 调查显示,超三成受访职...

接不接受加班?“00后”们这样说

调查丨 “‘00后’整顿职场”整...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