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节气,是春季的第 2 个节气。我国古代历书中记载:“斗知壬为雨水时,东风解冻,冰雪皆散而为水,化而为雨,故名雨水。”
表示冬天最寒冷的时节已经过去,不会再有降雪,取而代之的会是雨水。
雨水节气过后,天气开始转暖,冬天储存在地下的水能量开始上升,人体的肝气也开始生发,阳气开始浮动,人体常有中焦空虚的感觉,小儿则多表现出体虚的病症。
因此,人们应根据“春夏养阳”的养生原则,注意养阳气和养脾胃。
因为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健全,则人体营养利用充分;反之则营养缺乏,体质下降。
古代著名医学家李东垣提出:“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人折寿。”具体来说,人们养生保健应注意以下几点。
省酸增甘以养脾
雨水时节天气较凉,要根据气温增减衣服。同时,不要吃过多的寒凉食物或喝凉茶,可适当吃些较温性的甜食,以养脾胃,避免脾胃受凉。
唐代药王孙思邈认为:“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雨水节气宜少吃酸、多吃甜味食物以养脾。
中医认为,春季与五脏中的肝脏相对应,人在春季肝气容易过旺,太过则克己之所胜,肝木旺则克脾土,对脾胃产生不良影响,妨碍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
因此,雨水节气在饮食方面应注意补脾。甘味食物能补脾,而酸味入肝,其性收敛,多吃不利于春天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还会使本来就偏旺的肝气更旺,对脾胃造成更大伤害。
故雨水饮食宜省酸增甘,多吃甘味食物,如山药、大枣、小米、糯米、薏苡仁、豇豆、扁豆、黄豆、胡萝卜、芋头、红薯、土豆、南瓜、桂圆、栗子等,少吃酸味食物如乌梅、酸梅等。同时宜少食生冷油腻之物,以顾护脾胃阳气。
多食粥以养脾胃
雨水节气还应适当多喝粥以养脾胃。粥被古人誉为“天下第一补人之物。”粥以米为主,以水为辅,水米交融,不仅香甜可口,便于消化吸收,而且能补脾养胃、去浊生清。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记载:
“春时宜食粥,有三方:
一曰地黄粥,以补虚。取地黄捣汁,待粥半熟,以下汁。复用棉包花椒 50 粒,生姜一片同煮,粥熟,去棉包,再下熟羊肾一具,碎切成条,如韭叶大,加少许食盐食之。
二曰防风粥,以去四肢风。取防风一大份,煎汤煮粥。
三曰紫苏粥,取紫苏炒微黄香,煎汤汁作粥。”
除以上三款粥以外,还可常食扁豆红枣粥、山药粥、栗子桂圆粥等。
另外,雨水时天气逐渐转暖,早晚温差较大,风邪渐增,风多物燥,人体易出现皮肤脱皮、口舌干燥、嘴唇干裂等现象,故此时应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以补充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