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起防台减灾的科技“脊梁”——记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李泓劳模创新工作室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李佳敏 发布时间:2024-03-27 09:12

摘要: 撑起防台减灾的科技“脊梁”——记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李泓劳模创新工作室。

李泓(左三)与部分劳模创新工作室成员在一起


苏轼的词“我欲乘风归去”,引无数人遐想不已,李泓也曾是其中之一。多年后,成为中国气象局气象领军人才之一的李泓研究员,早就褪去浪漫想象,科学严谨地与台风打交道,张弛有度地和台风较劲,更因其在气象研究等方面的突出成绩,先后获评了全国气象工作先进工作者、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和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2023年底,由李泓领衔的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李泓劳模工作室”被命名为“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


追风路上有人同行,包括李泓在内的16名高精尖科研人才组成的创新工作室,执着中国台风研究事业,也影响着更多气象人用不一样的“手笔”,续写一段段驭风传奇。


迎风而上,争的就是第一


“我还记得,在新中国气象事业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做好气象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习总书记的嘱托,时常会在李泓和工作室成员们的心底响起。


大家都深知:责任越重,越需迎风而上。所谓“天有不测风云”,防台减灾的根本离不开对台风的预报,而要做到精准预报,就必须有观测数据的支撑。


常年和台风打交道的工作室成员们都见识过台风的“厉害”,狂风每每裹挟着暴雨,劈头盖脸砸下来,野外观测数据的采集,往往都是举步维艰的。“但也正因为艰难,我们获取的数据、积累的经验才更珍贵。”李泓告诉记者。


为了获得更多一手数据,上海台风所成立了台风野外观测青年突击队,不仅大部分骨干出自创新工作室,劳模工作室骨干成员汤杰更担任了队长的要职。台风去哪里,他们就往哪里追。如今,追风队长汤杰,也成长为了上海台风所的顶梁柱,可却始终难忘初心:“追风工作既辛苦又危险,但是,服务国家、服务人民是我的职责,义不容辞。这也是我们劳模工作室每一位成员的心声。”


秉持这样的信念,李泓劳模创新工作室创下了台风观测领域的多项国内第一:第一次在台风中开展臭氧探空观测,第一次同时使用多款无人机开展台风观测,第一次使用火箭开展台风观测,构建了我国唯一的“地海空天”一体的近海台风观测体系。


创新而为,科技不断赋能


作为上海台风所的“排头兵”“先行者”,李泓劳模创新工作室在开展台风探测的同时,也凭借为防台减灾提供有力科技支撑的使命感,不断创新,上下求索。


2023年7月28日,上海台风所业务预报系统提前3天预报了“杜苏芮”引发的华北极端暴雨,为防汛减灾赢得了宝贵时间。而这,仅仅是工作室在大气与海洋观测资料同化、数值预报产品业务应用与服务等领域,取得的成果之一。


“这些成果,和资料同化密不可分。”李泓告诉记者,“资料同化是连接观测数据和数值模式的桥梁和纽带。通过资料同化,海量的观测数据被应用于数值模式,包括雷达、卫星、海洋观测,当然,还有追风获得的各种宝贵资料。”


自2016年成立以来,李泓劳模创新工作室便开展了雷达资料同化,国产风云卫星资料同化研究,改进了台风路径、强度和降水预报。更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多平台资料分析和联合同化,研发了TEDAPS台风集合同化预报系统、区域-台风一体化模式业务系统,对台风预报服务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不仅获得了上海市气象局业务应用一等奖,也屡次在上海乃至全国的抗台减灾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6位研究员,13人具有博士学位……看着自2016年成立以来,劳模创新工作室这支高学历、高素质的科研技术队伍日益壮大、人才辈出,李泓感到欣慰,更有对未来的憧憬:“今后,我们还将持续弘扬劳模精神、创新精神、奉献精神,营造良好创新生态,为实现台风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陈恒杨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张培丽”劳模创新工作室:创新永...

一场黄浦江的防污碧水环保战——杨...

助困难职工子女线上学习“不掉队”...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