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丽”劳模创新工作室:创新永远在路上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陈恒杨 发布时间:2024-03-20 09:59

摘要: “张培丽”劳模创新工作室:创新永远在路上。

一根钢管能做什么?“张培丽”劳模创新工作室给的答案是:可以是城轨地铁列车制动系统支撑轴、高速动车组的转向架,也可以是注塑机械设备的液压控制系统,还可以是核电设备的散热管……


自主创新,助力轨交装备制造业国产化


“张培丽”劳模创新工作室,前身是海奉贤钢管厂有限公司(后称奉贤钢管厂)技术中心。从1996年,该公司就开始与中车南、北车集团合作,提供制动系统用钢管,从最早的内燃机车逐步步入电力机车、城轨列车、高速动车组、复兴号等,由创新工作室研发的制动系统用管也由原来的碳钢管发展到不锈钢管系列。随着铁路一次次大提速,对制动系统用管的要求也与日俱增。


作为工作室的领衔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培丽说,“一代代研发人员的辛勤奉献,让公司日益壮大,到了我们这一代,更应该接住科技自主创新的接力棒。”


时间拨回2007年,中国首列国产化城轨地铁列车——深圳地铁1号线的制动系统用管由原来的进口全部换成了国产,奉贤钢管厂技术研发团队接到艰巨的研发任务。张培丽告诉记者,当时研发出来的不锈钢管表面,出现零星点状黄锈。生锈是钢管必须攻克的难题,反复思考后,她发现,“不锈钢”虽不易生锈,但不绝对,在一定的环境下还是会生锈的,如酸性环境。她马上就联想到,株洲是酸性污染地区。张培丽立马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团队,为了验证猜想,他们翻阅大量技术资料、请教专家、不断试验,终于研发出了“一种不锈钢管的抗腐蚀后处理工艺”,彻底解决了不锈钢管生锈问题,也为中国首列城轨列车国产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而后的几年,团队成员通过试验、研究,突破国外技术封锁,研发了高光洁度耐腐蚀奥氏体精密无缝不锈钢管,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产品进入市场后已取代进口,为国产化作出贡献,并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还自主研发了新型高端装备上使用的高性能精密无缝碳钢管,已成功运用于军工产品;液压管路用不锈钢无缝钢管产品,成功应用于最新研发的氢燃料混合动力机车,完全替代进口;锅炉和热交换器用管广泛应用于核电行业,为大国重器发展作出了贡献……一项项创新成果,是团队们多年来用汗水浇灌结的果。


技术中心升级工作室,大家“坐下来”的时间更多了


2022年,技术中心转型升级,成为劳模创新工作室,旨在发挥劳模精神的引领、示范、传帮带作用。当时张培丽就建议,工作室就设在企业技术中心,“大家有事好商量,不懂的一起琢磨,一起干。”针对公司产品品种单一、客户产品升级换代、行业开发等问题,团队成员进行技术攻关、新产品研发、项目交流、课题讨论、现场指导等工作,保持技术领先优势,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提到创新工作室与成立前的最大不同,张培丽说:“最明显的就是这两年技术专利变多了。”工作室除了会议室外,还包含一个承载大家满满心血的实验室。工作室里,有机板上标注了一年内的工作目标、工作制度、工作任务、例会制度等,围绕无缝钢管产品研发、技术改进以及质量提升等重点方面来开展工作。张培丽坦言,大家讨论的机会和时间明显变多了。每月召开一次业务、技术交流活动,活动形式还分为座谈交流和现场示范操作。她介绍,“座谈交流主要以平时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及问题解决进行交流共享,现场操作示范由相关技能人员进行解说。参加钢管行业的技术交流会,每年度与钢管行业的其他单位开展学习交流会,开拓工作室成员的视野,涉取外单位的精华,提升工作室的业务水平。”


在浓厚的创新创作氛围中,工作室每年约有4-6项科技项目进行成果转化,光是成立首年,就有11项成果转化项目。即便如此,张培丽和创新工作室成员的眼睛始终盯着世界钢管行业的最前沿,保持“创新永远在路上”的工作理念,永不停步。


责任编辑:陈恒杨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一场黄浦江的防污碧水环保战——杨...

助困难职工子女线上学习“不掉队”...

劳模创新工作室成青工成长平台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