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人到高校客座教授——全国技术能手、上海航天811所高级技师顾威的“逆袭”故事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王枫 发布时间:2021-09-08 08:42

摘要: 做工人,同样可以实现自我价值。

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下发关于表彰第十五届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的决定,上海航天局811所电装中心高级技师顾威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十几年前,刚进航天的他还是一名普通的操作工人,如今,他不仅获得过“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奖”、“上海工匠”等多项荣誉,还是多所高校、高职学校的客座教授。近日,记者走进811所“顾威创新工作室”,听他讲述从一名普通工人到高校教授的“逆袭”故事。


产品“减肥”他也瘦了一大圈


2009年,高职毕业的顾威应聘进入811所,从事空间电源系统电子装联工作。随着时间推移,当看到自己参与的卫星型号成功上天运行,一股自豪感在年轻的顾威心中油然而生,也让他爱上了这个平凡的岗位。


空间电源系统电装,由于不是批量生产,可购买和搜索的学习资料很少。每天,顾威就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一边给老师傅“打杂”,一边学技术,哪里有活儿,就到哪里去帮忙,有时甚至忙到通宵。车间里的老师傅很喜欢这个勤快的小伙子,毫无保留把手上的“绝活”传授给他。日积月累,顾威的电装技能突飞猛进。


在长达10年的空间站任务研制中,为飞行器“瘦身”成了顾威和团队的主要任务之一。飞行器每多1公斤的重量,就必须要有50至100公斤的火箭推进剂来推动它。为此,顾威结合飞行器电源设备高集成、小型化和轻量化的需求,创新性提出了高可靠功率汇集装置,探索出一套高可靠、高效率的精密安装操作方法,大幅提升热传导效率,解决了大功率汇集分配结构和安装的可维修性差、重量重、导线固定难和散热差问题,产品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电源产品“减肥”了,常年加班加点的顾威也比原先瘦了一大圈。


进中专高职也能实现人生出彩


在“顾威创新工作室”,记者看到一个个创新操作法,这些操作法都是顾威和团队在几百个型号、成千上万次产品研制中摸索总结的结晶。


针对空间电源产品功能特性和技术要求,他积极探索,结合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等产品特点,通过上万次的数据比对试验和分析,先后提出了“弯曲半径优先”“功率和信号分离”等多种操作工法,“T型功能螺母”“功率管固定装置”等器件成形专用工装,开创高可靠安装法、创新大功率走线操作法等绝技绝活,成功解决了大功率器件安装空间受限、长期工作热耗大、热积累易失效、散热安装要求精度高等制造瓶颈,保障产品长寿命运行,攻克高压高功率飞行器难点。


如今,顾威不仅是811所电子电源电装中心班组长,还是上海电机学院、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客座教授。对于自己的成功“逆袭”,他认为:“近几年,国家对技能人才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在我看来,进中专、上高职并不低人一等,也可以找到人生出彩的另一片天空。”


微评:做工人,一样有出息!


普通工人站上高校讲台,顾威的“逆袭”故事在今天并非鲜见。我们不难看到,随着我国先进制造业的快速发展,高级技能工人队伍中,王曙群、罗昭强等一线工人与知名科学家一起,走上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领奖台;还有不少普通工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学历技能同步提升,工人发明家、工人院士纷纷涌现。


同时我们也看到,工人院士、工人教授的不断涌现,与我国通过一系列利好政策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息息相关,人才落户、学历提升、待遇提高……实现工人体面劳动,才能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


多年来,考职校、做工人似乎一直让不少家长为之焦虑,似乎进了中专职校,做一名工人,子女今后就没有前途了。然而,我们却从这些高技能工人的身上,证实这是一个“伪命题”。做工人,同样可以实现自我价值。


责任编辑:李轶捷,李成溪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从工人到高校客座教授——全国技术...

职教引入“学分银行”是个好招数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