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忘记其他地方,他也不会忘记这里!上海试点“记忆家园”,帮认知症老人重拾记忆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包璐影 发布时间:2020-09-20 12:27

摘要: 在这里,社工让老人们主动参与到干预训练中,让老人在干预训练中展现自己的意义和价值。

“你写的是什么啊,说出来。”社工谷东雪俯身在张奶奶旁边轻声说道。可张奶奶好像没听到一样,眼睛紧盯着纸张,迟迟没有回应。张奶奶是认知症中期患者,很多过去熟悉的成语她已经记不得了。


“你瞧,人仰起来了,马是翻过来的”,谷东雪指着图片耐心地传授记忆技巧。“嗯,人仰马翻。”张奶奶终于张开口,慢慢复述谷东雪已经重复多遍的成语。


长宁率先试点建认知障碍友好社区


认知症多发于老年人,其中最为人们熟悉的就是阿尔茨海默病,然而,这仅仅是认知症中的一种。据数据显示,在我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就诊率只有25%-26%,真正接受规范化治疗的患者更少,只有20%左右。



记者了解到,上海市自2019年开始在全市推广认知症友好社区项目,加强老年认知障碍照护服务已被列入《上海市深化养老服务实施方案(2019-2022年)》。为此,《长宁区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标准》正式出台,长宁在上海率先为认知障碍友好社区的建设建标立制。


和张奶奶一样的患有认知症的老人们,就是受惠于这项政策,在“虹桥·记忆家”认知症友好社区进行认知障碍干预训练。“记忆家”设在虹桥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三楼,服务于有认知障碍的老人群体,由第三方机构上海尽美长者服务中心运营。


“记忆家”为社区老人提供认知功能评测、干预训练、认知症照料者培训等服务,通过非药物治疗的方法对轻中度认知障碍长者进行干预。在这里,线上的康复健脑游戏可以锻炼老人反应力、记忆力;线下的多种趣味游戏被引入认知障碍干预中,受到老年人喜爱。


在这里,他们拥有了和人交流的机会


今年91岁的老周因为听觉受损,影响了认知能力,但这并不影响他参与到活动之中。小组训练中各种刺激性游戏契合了老周动脑的需求,他还与小组成员一起互动猜谜。


每次小组训练,老周雷打不动地自己坐着电动轮椅独自前来,老周的妻子在微信里告诉社工谷东雪:“他就算忘记去其他所有地方,也不会忘记去这里。”


谷东雪告诉记者,由于认知症对记忆力和认知能力等的破坏,认知症老人很难融入一般老年人的社交圈子,他们的社交圈也往往很小。“记忆家”努力为认知症老人构建适合他们的人际交往空间,保障他们的社交需求和机会。



小组训练是为认知症老人构建社交空间的一种方式,在“记忆家”老人们互相交流,和社工们互动。小组训练一般每次持续一个小时,一天有多组老人,现在有三四十位老人来这里参与小组训练。


在这一过程中,社工们仅做规则的指引而不过多干预老人们的行动,一切顺着老人们的意愿。谷东雪从不吝于夸赞老人们,她把大拇指伸到老人面前。


每个老人都不一样,每个人都有意义


记者发现,在“虹桥·记忆家”不是老人们被社工们带领着进行干预训练,而是让老人们主动参与到干预训练中,让老人在干预训练中展现自己的意义和价值。


82岁的丁奶奶患认知障碍已经10多年了,但仍然保持在初期状态,说话思路清晰,对过去的记忆很清楚。她和另一位李阿姨的认知障碍都较轻,谷东雪就会让她们在看懂游戏规则后向旁边的人讲解。作为过去上海某校的退休教师,丁奶奶喜欢音乐舞蹈,常常到公园打八段锦,健身操的领操任务常常交给她来完成。



在闲谈环节谷东雪更是将空间放手交给老人们,老人们挑选自己喜欢的老物件,调动记忆,分享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些老物件。


丁奶奶挑选了收音机,她回想起年轻时第一次在邻居的邀请下听到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时露出少女般的笑容。77岁的庄阿姨则挑中了牛奶糖,这是她小时候最喜欢的糖果。91岁的老周选了自己的专属风扇,“天热了,要吹风扇”。李阿姨选了自行车,“上班下班都骑自行车,骑到宜山路要20多分钟”……



记者了解到,对于不喜欢小组训练或者不方便的老人,“记忆家”也有一对一的上门服务,社工们在老人家中和老人交流、做游戏,为老人们提供亲人外的社会交往,让老人在社会交往中接受刺激,延缓大脑功能下降。


除了居家和社区服务,虹桥街道认知症友好社区还提供认知症科普宣传、筛查转诊、重度认知症老人对接专业机构管理的服务,形成全链条认知症服务模式,提供专业化照料支持。


责任编辑:王卫朋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就算忘记其他地方,他也不会忘记这...

照护认知症老人有了“说明书”!长...

虹桥街道推行无接触式办事窗口:一...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