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仁济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皋源:危重患者抢救的“定海神针”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张弘 发布时间:2019-10-18 11:58

摘要: 皋源作为仁济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他被誉为危重患者抢救的“定海神针”,时刻需要带领科室医护人员与死神竞速。

[人物聚焦]


皋源,1968年1月出生,博士,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师分会委员,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专委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会重症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重症学组委员,上海医学会危重病分会委员兼秘书,上海医师协会重症医师分会委员兼秘书。


皋源主任长期从事危重病临床救治和研究,擅长脓毒症、感染性休克、ARDS、危重孕产妇及围术期危重患者救治。主持或参与国自然五项。2017年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工作者、2018年上海市十佳医生、第二届仁心医者·上海市杰出专科医师奖提名奖和第一届上海急救先锋。


[名医风采]


仁济医院重症监护室(ICU),移动门内外,似乎是生死两重天,一道厚厚的大门,把病人和家属分隔在两边。门内集中了整座医院大部分最危重的病人,生死都是一瞬间的事;门外则是焦急等候的家属,除了为家人祈福外,他们唯一的希望就是ICU的医护人员了。这样的重担就落在了皋源身上,作为仁济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他被誉为危重患者抢救的“定海神针”,时刻需要带领科室医护人员与死神竞速。


天生就要做医生的人


皋源是天生的医生,父亲是皮肤科医生,母亲是护士长,从小在医院大院长大的皋源,从来没有考虑过其他职业,考医学院,做医生,一切都那么顺理成章。


许多人都知道皋源的父亲参与了新中国的麻风病的防控救治,长期担任一家麻风病医院院长,每两周才能回家一次,因此大家都喜欢问皋源小时候是否害怕和担心,是否因此从父亲身上学到宝贵的奉献精神。没想到皋源回答说,小时候他根本不知道父亲是在治疗麻风病,而父亲给他印象最深的是一件小事。有次,父亲从家里带一把扫帚去医院,他非常惊讶地问父亲,身为院长,为啥要从家里带扫帚去医院,父亲回答说,这把扫帚是用于宿舍卫生的,宿舍是私人住的,当然不能用公家的东西。时隔数十年回忆起这件小事,皋源仍然觉得父亲不仅教他怎样做医生,更教会他怎么做人。


1991年,皋源来到仁济医院麻醉科,在随后的几年中,他辅助临床医生做手术,给患者提供生命支持……随着临床麻醉技术逐渐成熟,皋源不满足了,他希望自己能有新的突破,在跟随时任麻醉科主任杭燕南教授抢救危重病人的过程中,皋源发现自己做医生的意义:“能在鬼门关前,将处于死亡边缘的病人抢救回来,太有成就感了,而这种成就感让我感到做医生很幸福。”


上世纪90年代末,杭燕南教授在新建立的仁济东院创立了ICU,询问皋源是否愿意加入时,皋源只有一个要求,希望能更全面地学习重症监护室的先进理念。在杭教授的支持下,他来到日本福冈大学。日本的ICU水平很高,其规范化与现代化都是当时的中国所不能及,皋源在福冈大学系统全面地了解ICU的运作过程与核心理念。半年后,皋源带着国外先进的重症监护知识和理念,回到仁济东院ICU,从此开启了自己和死神竞速的高光时刻。


20年来,皋源和他的团队创造了优秀的医疗记录:感染性休克的抢救成功率高达85%,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与仁济产科合作抢救了上海市30%的危重孕产妇,抢救成功率高达99.5%;与仁济肝移植合作,为手术量和成功率居世界领先提供了坚实保障。


时刻提醒不足的牌匾


在仁济医院ICU办公室里挂着一块老旧的牌匾,这是2000年,一位被抢救回来的病人送给皋源的感谢匾,在众多锦旗、牌匾中,选择这块感谢牌匾并坚持近20年不替换,背后藏着的是皋源对自己时刻的提醒。


那是一位刚做完心脏手术的病人,手术成功后送到ICU,没想到两天后情况急转直下,因为严重腹泻甚至引发休克,原因不明。最后皋源找了外院专家会诊,才找到病因,原来是艰难梭菌感染。虽然病人最终被救回,而且对皋源非常感谢,但从此以后,皋源深深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作为曾经的麻醉医生,他有善于抢救病人的长处,但在防治感染方面,他却有着知识储备的不足。自那以后,皋源一直说,要做一个好的ICU医生,必须内外兼修,内是内科医生的缜密思维,知识的广博;外是外科医生的强动手能力和一颗大心脏。


皋源表示,送到重症医学科抢救的人,生命都处于危急状态,他们来自各个科室,有着不同病因,而且经常是多脏器、多原因混合。在这样的情境下,高强度的思维运转和高密度的工作压力是临床医生所面临的巨大考验,要求每一位医务人员拥有过硬的临床技能、扎实的知识储备,“这对医生的知识储备、经验、处理手段以及技术手段有很高的要求。医生不仅要知道哪里出了问题,还要有能力解决问题。”从而达到高质量的治疗效果,实现仁术济世,救死扶伤的理想。


如今这块已经老旧的牌匾提醒着皋源永远要学习新的知识和理念,也成了他带领团队的一个重要特色,每一个新来ICU的住院医师,都要集中培训一段时间,接受一系列理论知识及临床操作的系统培训。而终生学习在这里更不是一句口号,即便是再繁忙,仁济医院ICU也要请来专家大咖交流,派出医生进修培训。让皋源欣慰的是,重症医学科的救治率,随着科室团队人员水平不断提高而逐年攀升,如今已经达到了百分之八十几,在重症科里,医生经常让家属见到奇迹。


竭尽所能挽回将凋谢的生命


在重症监护室一待20年,皋源见多了生生死死,他感慨地说,生命既顽强又脆弱,许多看似危险的病人最终一点点康复,一些已经好转的病人可能在下一个瞬间倒下,对于重症科医生来说,所要做的就是竭尽所能挽回病人的生命。


对于ICU的医生,不存在放松的时候,有一年除夕夜,皋源刚和家人刚吃了年夜饭,手机铃声突然响起,这不是拜年电话,而是危急的警报,ICU的一个病人突然血压下降,氧饱和度严重降低。病人生死悬于一发,皋源立即开车赶赴“战场”,这一刻他想到的是马上就要过新年了,如果病人在今夜去世,家人该是如何得痛心,这个新年对于她们来说恐怕是终生难忘的悲伤。一定要让病人看到新年的阳光,皋源一边开车,一边在路上遥控作战,指挥值班医生准备好各种急救设施,因为判断非常准确,加上第一时间赶到抢救,病人最终化险为夷。对于病人和家属来说,这个新年是值得纪念的时刻,对于皋源来说也是快乐的回忆,他骄傲地说:“等我回家,还没到12点,正好赶上放焰火。”


见多了生死,反而让皋源更珍惜人间的真情。一天晚上,一位中年病人病情恶化,突然昏迷,按照常规,这时需要通知家属来医院,但第二天这位病人的女儿要参加高考,如果通知家属前来,势必会影响病人女儿高考甚至前途。皋源当机立断,拨通了病人爱人的电话,表示如果信任他,就请她在家里陪伴女儿,他们会全力以赴抢救病人。最终,皋源把病人从鬼门关上拉了回来,病人女儿也发挥出色考进了一所知名大学,病人和家属的欣喜让皋源感到欣慰,但是有谁知道皋源为此所承担的风险呢?


“我想抢救急危病人”,20年前怀着这个朴素的愿望,皋源成为一位ICU医生,20年后,他不忘初心,仍坚持在抢救重症病人的第一线。“病人生死相托,我必全力以赴”,这就是皋源,一位让人信赖、值得尊重的医生。


责任编辑:朱红妹,张弘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名医】仁济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皋...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