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令·头条|博物馆or游乐场?上海暑期观展高峰来了,熊孩子频频“翻车”,怎么办?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王嘉露 发布时间:2020-08-05 15:07

摘要: 上海各大展馆迎来暑期参观高峰,记者实地走访发现,在一些展馆不时有“神兽”出没。

前不久,上海玻璃博物馆价值45万的展品被两个孩子损坏,引发社会高度关注。嬉笑打闹、触摸展品、随意饮食……你是否也在观展时遇到过这样的熊孩子?


眼下,上海各大展馆正迎来暑期参观高峰,记者实地走访发现,一些展馆不时上演熊孩子“翻车”现象。不过,面对“神兽”是简单粗暴呵斥,还是用更有温度的观展体验来积极引导,这是对一座城市公共文化教育能力和理念的新考验。


现场:生命长河展区

家长抱孩子探身摸标本


周日下午两点,记者来到上海自然博物馆,此时馆内人数已达2500人左右,与上月相比客流量已有明显提升。由于依旧处于疫情期间,馆内承载量降到了平时的50%,当人数达到2850人时就会采取限流举措。



在人气最旺的生命长河展区,一眼望去大都是家长带着孩子前来参观。这里展示了大量动物标本与1∶1还原的动物模型,其中大部分展品为了让游客近距离观察仔细,并没有安放玻璃隔板,但在周围显眼处都贴满了“禁止触摸”、“禁止攀爬”等标语。


就在记者观察的十分钟内,仅雕齿兽模型就被家长与孩子触摸了五、六次,不少家长还特意将孩子抱上围栏,让孩子半个身子探进展区去触摸展品。



而另一边的北极狼标本区域,由于有玻璃挡板阻隔,有效防止了游客触摸标本,但是记者还是看到不少家长直接让孩子站上展示台趴在玻璃挡板上,同样十分危险。


当天在该区域值班的志愿者小李告诉记者,自从进入暑假,每天参观游客明显多了起来,像这些触摸展品、趴在玻璃班上的现象时有发生,她们只能尽力劝阻。“之前甚至还碰到过家长让孩子坐在标本上合影的特例,好在大部分家长在被劝阻后能够及时改正。”


现场:自然之窗展区

奔跑打闹形同游乐场


正值吃完饭午休时间,位于B2的自然之窗展区成为家长和孩子们休息的聚集地之一。由于已经参观了一上午,不少家长可能都有些疲惫,便放任孩子们在此处“宣泄精力”,奔跑的、打闹的、踩着椅子的都不在少数。



“小朋友,你家长在哪里啊,这里不能随便跑的。这是谁家的孩子啊?”志愿者喊了两分钟,孩子父亲才姗姗来迟抱走了自家娃儿。负责该区域的傅老师是一名老志愿者了,短短一个小时内他就下场劝阻了十几次不文明行为。


“这里是休息的地方,不是锻炼身体的地方!很多家长累了在这休息,就不管孩子,美其名曰‘让孩子动一动’,你看,两三岁的孩子在这里奔跑攀爬,很容易受伤的。”对于这样的行为,傅老师已经习惯了不停地提示、阻止。


馆方:不能简单粗暴劝阻制止

提供有温度可探索的观展体验


面对“神兽”,是简单粗暴呵斥,还是用更有温度的观展体验来积极引导?这是对一座城市公共文化教育能力和理念的新考验。


作为上海市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之一,上海自然博物馆表示,他们希望能逐步打造一个“有温度”的博物馆,教育和引导“熊孩子”也是他们的课题之一。


“好动、呼朋引伴一起嬉戏是孩子们的天性,同时我们博物馆也是孩子们学习、受教育的公开教室,很多家长让孩子去触摸展品,也是为了多方面地让孩子有更好的感官体验。” 上海自然博物馆讲解员金雯俐表示,“触摸”是孩子感受外界事物的方式之一,尤其对于低龄段孩子而言,震荡、揉捏甚至撕扯展品,都符合孩子的天性。


“但问题在于,他们并不了解博物馆中的行为准则,也无法感受到放飞好奇心后产生的不良后果。”金雯俐认为,如果简单地告诉孩子,“不要用手摸”、“不要乱跑”,其实没有太大作用,相反有的孩子还会产生抵触。


对待熊孩子,一味呵斥适得其反,不如提供有温度、可探索的观展体验,让孩子在合适的地方发泄多余的精力。譬如,在每个场馆设计更具有孩子语言特色的语音导览,用孩子可以理解的方式来告诉他们什么是“文明观展”,或者设置一些可以触摸的区域让孩子去体验。


目前,上海自博馆已经开辟了多个可以触摸的展区。譬如生命长河展区的阴沉木,淡水海水触摸池,恐龙腿骨、脑容量测试实验、加拉帕戈斯群岛达尔文雀等等。还有一些特别适合孩子的挖掘化石活动。


上海自然博物馆展教服务处教育运行部副部长朱峤告诉记者,每年黄金周、寒暑假等高客流期间,自博馆还会举行“木头龙”游行文明观展专场。工作人员穿上“木头龙”的玩偶服,手上举着“不喧闹、不奔跑”等宣传语在馆内游行,吸引小朋友一起参与。孩子们通过文明公约护照内的任务地图,完成护照内的题目,进一步引导他们在参观的同时,遵守文明公约。


摄 影:王嘉露
责任编辑:李蓓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613分!诗词才女武亦姝入读清华...

骄傲!中国篮球史上首个世界冠军!...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