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工第一线|探访沪郊小镇制造业的复苏之路:他们在“两条战线”上与时间赛跑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胡玉荣 发布时间:2020-02-25 17:02

摘要: 这只是沪郊一个不出名的小镇,一个中小制造业企业集聚的地方。面对疫情下层出不穷的困难,听不到埋怨,有的只是实干!

防疫是一场战争,复工复产是另一个战场。这个春天,无数人在这两条线上连续奔波。


在远离市中心几十公里外的奉贤区柘林镇,遍布着近800个中小型制造企业。因为对接企业复工复产的举措早早启动,规模企业近八成已经备案复工。然而,在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的背景下,既要确保不因防疫措施不力导致聚集性病例发生,又要想方设法解决劳动力紧张、上下游产业链不畅等引发的复产无力,对政府、企业都是一种双重考验。


也许若干年后,再回首,特殊时期的特殊困难,是一种磨练,对人如此,对企业亦然。


飞行检查,是想多帮企业一把


早上8点不到,柘林镇新申园区负责人平辉和工作人员一起,再次出现在柘林镇北村路28号的兴农制药中国有限公司的厂门口。自复工后,这家企业受到他的特别“关照”,来得脚步也特别勤。


他们“勤快”,不仅是检查企业复工后的防疫措施是否到位,更多的是想了解企业又遇到了哪些困难?能否帮一把?


“这家企业主营农资农药,春季是生产和销售的高峰,但是碰到疫情,人手紧缺,13条生产线只能开工3条,且企业高管几乎全部处于居家隔离观察状态。”如数家珍地介绍着企业的情况,平辉的话中透着一丝焦虑。


看着工人们戴着口罩,有序排队经过测温、脚底踩过消毒地毯进入厂区,平辉拿出一张表格,依次对厂区入口、隔离间、物资库、食堂等七个点位进行检查,并对照上墙公示的企业员工名册,再次确认是否有重点地区返沪人员、是否已满14天的隔离观察期。





“园区工作人员上门检查,我们都理解,毕竟疫情面前,忙着复工复产,工作中难免会有不足。他们来了,企业面临的困难也可以说说,大家集思广益,共渡难关。”兴农制药中国有限公司安全部职员丁懿坦言。


丁懿告诉记者,往年这个时候,公司每天出货各类农资农药超过百吨,生产近40吨,目前,只能达到去年的二成左右。“符合条件上班的一线员工只有二三十人,13条生产线达产需要150多人,无奈之下只能每条流水线轮流开工。”


“在园区的指导下,我们在企业内部实施‘共享员工’,司机帮助搬运货物,行政人员去一线贴标签,保安人员操作简单的流水线。尽管多少有一些帮助,但总是杯水车薪。”一边听着丁懿述说,一旁的平辉在企业困难事项表上,快速地记录着。


“回去后,还是要追着本地的劳务公司,看看能否为企业支援一些人手。”平辉自言自语。检查过程中,他的电话几乎没有断过,“大多是来问有购买口罩的渠道吗?现在遇到的复工复产问题都是硬骨头,有时真的有心无力,只能努力去试试。”说完,他又心急如焚地赶往园区的另一家单位。


大局面前,没有一个人说不


每天飞行检查、征询问题、试着解决问题,这是平辉们特殊时刻的日常。而在另一个地点,一场特殊的战役刚刚开始。


柘林镇沪杭公路3368号,是一所名为“西点军校”的军事化训练基地。





23日凌晨,这个因疫情沉寂已久的地方,因为远道而来的两辆大巴入驻,突然忙碌起来。在场等候的,有市区镇多部门几十个人,他们迎接的不是什么领导,而是上海盛辉塑料包装有限公司从山东引进的48名员工。


“这下,总算心有些定了”上海盛辉塑料包装有限公司负责人的脸上,露出了难得的微笑。作为3M口罩最重要的生产配套企业,连日来,繁重的生产任务和始终无法解决的劳动力问题,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来。


市区镇三级政府联手,从山东等地启动的“引援”计划让他看到了希望。对于柘林镇政府,盛辉塑料的负责人心里有几分内疚,还有感激,企业的纳税不在该镇,但是防疫的责任却要属地政府担负。但事情自始至终,没有一个人对此说“不”。





经过一系列的消毒、测温等核检程序后,首批48名“外援”被安排住进了精心准备的单人宿舍。集中观察期间,他们所有的生活都已经提前安排妥当,甚至为了他们的健康,相关部门还准备了广播体操、心理讲座等。



“过几天,还会有外来员工要过来。大家回去再想下细节,还有什么做得不到位的,确保防疫不能出现疏漏的同时,要善待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凌晨3点,大多数的陪同人员已经离去,柘林镇党委书记鲁瑛仍然放心不下,和镇长刘卫东一起,再次把“西点军校”检查了一遍,不断叮嘱着基地的工作人员。


放在昔日,这根本不是一件事。但是特殊时刻,这么多外来务工人员的到来,防疫的压力让所有人如履薄冰。从20日方案启动,到23日首批员工到沪,不到三天的时间,从寻找集中居住地、住宿分配、入住流程、人员管理、住宿就餐,到体温测量、上班通勤等方面的每一项任务,都在紧张忙碌中得到落实,并提前做好了预案。


再过不久,随着人员陆续到位,盛辉塑料将“满血复工”,将更加有力地支援抗疫一线。


简便的背后,防疫力量没有松


以最大的努力帮助企业复产,以最简便的方式促进企业复工,背后的防疫力量其实一点没有松。


一张企业开复工申请表,一张开复工企业人员信息表,一张企业复工承诺清单,在上海,企业备案复工的前提大致都这么简单。


在柘林镇经济科的一间办公室里,工作人员每天都会仔细审核企业提交的复工材料。只要符合条件,自提出申请后,企业两天后就可以备案复工。


“每个返沪员工上岗前,必须先要居家隔离14天,并需要村居委出具健康登记证明。”这是企业复工条件中,最重要的一条,那么这些人隔离数据是否真实?谁来保证?



园区工作人员对企业进行飞行检查


柘林镇经济科科长蔡绮虹打开电脑,全镇实有外来人口的信息全部记录在案,是否离沪、何时返沪、居家隔离几天,一目了然。而这样的大数据,早在1月24日就已经开始调查摸底,依靠村居的自治力量,信息每天都在更新,成为特殊时期安全用工的基础数据库。企业提交的人员信息表中,外来人员的具体信息都会在这里进行比对。


蔡绮虹告诉记者,早在2月初,镇里就向所有企业先后发出了三封告知书,列出了企业复工需要具备的条件,明确了企业的主体责任。“从目前看,由于相关举措启动比较早,成效比较明显,近八成规模企业已经复工。”


自复工启动以来,全镇按照四大园区设立了四个网格,每个网格中,根据企业的数量不同,设置了二到三个已复工企业检查组,一个待复工企业审核组,一个内验资料组。检查组负责飞行检查复工企业的各项防疫举措,审核组、内验资料组复核企业的复工申请材料,大家各司其职,在两条线上“和时间赛跑”。


这只是沪郊一个不出名的小镇,一个中小制造业企业集聚的地方。面对疫情下层出不穷的困难,听不到埋怨,有的只是实干!


责任编辑:罗菁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复工第一线|上海高铁乘务服务员走...

复工第一线|不裁员反而招人,为客...

复工50天:我们的命运,在一条船...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