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节幕后英雄!一张银幕、一台放映机,他们7小时坚守打造露天光影盛宴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马亚会 发布时间:2020-07-29 17:40

摘要: 升级回归的露天电影让朱聪看到了这些年上海电影走过的路,而他,曾经是见证者,如今是参与者。

放映员,是电影能够成功放映的最后一位把关人。从胶片时代到数字时代,每年夏天,上海电影技术厂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电影技术厂)的工作人员都奔波在申城各大影院,在20平方米的放映间中挥洒青春,为电影节保驾护航。而今年,他们又多了一项新的任务——露天电影放映。


一张银幕、一台放映机,再加上几架环绕音响,进入数字化时代,放映员的工作看似简单,但如何在热闹的商圈里打造最佳观影效果、把一个个动人故事通过光影呈现给观众,他们要做的,远不止调试机器、点击播放那么简单。


从放映前夜开始计时

2小时电影背后是7小时的守候


记者见到范丹凯时,是7月28日下午6点钟,距离当天晚上大宁国际商业广场的露天电影放映还有1个小时,范丹凯已经早早做好了准备工作,和同事等待在临时搭建的放映区里。这是一个不到10平米的帐篷,里面放置着大大小小的设备。最近几天,这里就是范丹凯的“主战场”。


在上海电影技术厂工作十余年,今年是他第一次参与露天电影放映,这让范丹凯既兴奋又紧张。“我是工程部的,平时主抓影院建设、项目拓展,电影放映虽然是基本功,但露天放映真的是头一次。”


为了尽快熟悉工作,几天前,范丹凯就自动进入了忙碌模式。他所在的大宁国际商业广场,放映时间为晚上7点整,但每天下午4点,范丹凯都会准时到达“战场”。



“把设备架起来,打开总电源,检测当天的影片是否可以正常放映,确保声音、画面达到最佳效果。”范丹凯告诉记者,这样一整套检测全部完成,至少需要1个小时的时间。提前3个小时到场准备,是为了留足时间来应对特殊情况。假如设备出现故障,还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检修。


那么,这样的工作是不是到电影放映开始就可以结束了?范丹凯的答案是否定的。“电影结束后,有时为了解决当天放映中遗留的问题,这些流程还要再走一遍。此外,还要检测第二天要放的影片,所有工作都结束基本上已经深夜11点了。”


所以,对范丹凯来说,放映员的工作都是从前一天开始计时的。而放映当天,哪怕是一个半小时的电影,他也要从下午4点待到晚上11点,围着放映机至少坚守7个小时。



责任更重了也更累了

顺利放映背后有个“秘密武器”


经过严谨细致的检测后,正式放映中出现状况的概率其实很少。不过,数字化的东西永远都有未知风险。


90后放映员郭逸伦就深有体会。去年电影节期间,郭逸伦被分派到了南京西路的大光明电影院蹲点,监测放映设备运转情况,那时,他的定位更多的是一名技术监督人员。而今年则不同,作为露天电影主会场大宁音乐广场的放映员,郭逸伦要一人肩负起整套电影放映流程的操作。


几天下来,郭逸伦直言:“比去年责任更重了,也更累了。”他告诉记者,电影放映员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可以免费看电影。整个放映期间,他们需要对影片和机器进行不间断监控。


“电影能够取得最佳放映效果,有很多不被重视的环境因素。”因此,作为放映员,需要在电影放映中时刻关心放映机的温度,高的话对设备会有损耗,也容易出现放映故障。


一般来说,放映机的温度要控制在25度到30度之间,这样可以确保放映设备的稳定运行。但是,露天环境毕竟不像电影院,没有中央空调。如何保障?上海电影技术厂拿出了自己的秘密武器——移动式空调。



每天下午4点到达放映点后,郭逸伦都会第一时间把空调打开,给机器提前降温。这个秘密武器也被应用到了今年露天电影的每一个放映点。有了它的护航和所有放映员的认真坚守,今年电影节所有露天电影放映点至今没有出现一起放映故障。


提前两个月选址

20分钟内完成密钥检测


记者采访当天,大宁音乐广场的放映点除了郭逸伦和他的搭档,还多了一位巡视人。电影放映时,他就站在场地两侧,不时观察银幕的亮度和声音效果,他就是上海电影技术厂技术部负责人许少宸,也是今年电影节露天电影放映的“幕后推手”之一。


自2008年进入上海电影技术厂以来,许少宸经历了多届电影节,算是老法师了,但采访时,许少宸回忆起过去两个月的经历,还是不禁感叹:这真的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原来,为了给上海市民的夏夜生活增添几分文化气息,两个月前,第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还未确认前,许少宸和他的团队就已经配合相关部门为露天电影选址,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为了找到更加符合露天电影放映的场地,那段时间,许少宸几乎跑遍了上海的各大商圈。同时,还要准备放映设备。当组委会和片商联系好展映影片后,许少宸所在的技术部又要肩负起所有影片的测试工作。



本来人手就紧缺,新的挑战还接踵而至。“影片是有授权时间的,我们需要在授权刚生效的时候马上开始测试。但和电影院操作一样,有些影片是凌晨12点才生效,放映员必须等着第一时间做测试。而有些影片只给10到20分钟的检测时间,这就给放映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许少宸告诉记者,为了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检测任务,他和同事提前做好了预案。在正式密钥到达前先申请测试密钥,这样可以提前确认影片和密钥是否匹配。而等到正式密钥来了之后,只需测试其是否生效就可以了。


靠着许少宸的丰富经验和所有放映员的默默坚守,7月25日晚,申城市民熟悉的露天电影正式升级回归。听着观众爽朗的笑声,看着那一个个口罩下掩不住的喜悦,许少宸觉得所有辛苦都值得了。


从一块白幕到全套设备

露天电影回归见证上海电影发展


陪伴孩子一起成长,陪伴爱人共同欢笑,陪伴父母追忆往昔,陪伴挚友憧憬未来……今年夏天,看一场露天电影,成了不少申城市民茶余饭后的娱乐方式,也让朱聪回想起了他儿时的记忆。


“我记得是在社区或者公园里,一块白幕,只要有声音和画面,就可以看一场电影。”尽管当时的环境、技术有限,但还是在朱聪的心里种下了一颗爱电影的种子。



如今,进入电影技术厂工作已经12个年头,自己熟悉的观影方式再次回归,对朱聪而言更是意义非凡。因此,接到上海国际电影节露天电影放映任务后,朱聪和他的销售团队主动请缨,全员上阵支持露天电影放映工作。


最近几天,他一直奔波在各个放映点,实地监测露天电影的放映情况,感受观众的热情。让朱聪欣喜的是,如今,露天电影放映早已经突破了他儿时的记忆。“5.1声道,2K的机器,左、中、右、低音,还有两侧环绕,完全是电影院的效果。”升级回归的露天电影让朱聪看到了这些年上海电影走过的路,而他,曾经是见证者,如今是参与者。


夜渐渐深了,大宁音乐广场上来往的行人慢慢减少,整个广场安静得只听到电影的声音。孩子们有的在奶奶的臂弯中入睡,有的目不转睛地盯着银幕上的故事。多年以后,或许他们也会和朱聪一样,记得自己的童年里,有蝉鸣、星空和电影。


而历时9天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也已经悄悄过去了一半。尽管没有耀眼的红毯和镁光灯的环绕,但在光影背后,却让我们发现了更多微小的背影,恰如朱聪、许少宸、范丹凯和郭逸伦。在他们身上,你能看到什么叫坚持、什么叫热爱。


其实,所谓“海上电影梦”,最初正是发轫于这些为电影“做梦”的普通人。他们虽然普通,却默默做着自己热爱的工作,犹如大树之根,虽不可见,却在深处积聚着力量。

摄 影:王陆杰
责任编辑:王卫朋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