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奋斗者|上海“网红”吴房村“变形记”:蝉鸣蛙声星火点点,乡村就该有乡村的模样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胡玉荣 发布时间:2020-08-02 14:35

摘要: 仲夏夜,伴着蝉鸣和蛙声,吴房村里的灯光星星点点。


在奉贤区青村镇吴房村,百年老宅的主人老费,看着自家已经变成村史馆的房子,暗自庆幸。“如果不是因为租给村里,进行修缮,也不知道这房子哪天会倒在一场突入其来的台风中。”


作为上海市首批九个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自2018年起,吴房村对曾经破旧不堪的村落进行全面升级重塑。2年多过去了,这里蜕变的不仅是环境面貌,一个集办公、生活、休闲为一体的“网红”田园综合体跃然而出,探索书写着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画卷。


宅基地流转不是一件容易事


2年多前,吴房村盛产的黄桃虽然有名,但依然还是浦星公路旁不起眼的一个破旧小村庄。


2018年,奉贤区明确要将吴房村作为乡村振兴示范村进行改造。利用盘活宅基地的手法,回租百姓宅基,重新修缮或翻建后再租赁给市场。用市场化的手段探索一条可持续的乡村振兴发展之路。



将房子租给村委会,意味着村民每年可以拿到不菲的租金。但就是这样的好事,老百姓并不不理解。房子以后还是我的吗?为何要腾出我的家园?这件事让吴房村党总支书记秦瑛很是头疼。


村民老吴,退休前是另一个村的村干部,听说这件事后,第一个站了出来。“这是一件大好事啊,把空余的房子租给村里,既有收入又有保障,何乐而不为。”他第一个给自家报了名,还到左邻右舍家做思想工作。没多久,秦瑛手里有了28份流转合同。


就在所有人认为一切都是板上钉钉时,波澜又起。有村民听到老费家百年老宅的租金,比其他村民家要多时,突然反悔,不想签了。“我当时眼泪都流出来了,如果宅基地流转不能签署,之前的功夫白费不说,其它的事根本无从做起。”秦瑛说。


这时老吴又站了出来。“百年老宅是村里的独一份!自然价值要高一些。”他又一家家找到村民,解释其中的道理。最终完成了第一批28户村民宅基的流转。


如今,61户村民完成了宅基地流转签约,61幢农民房在改造后焕发了新的生机。


尊重传统挖掘乡村独特之美


村民把空间腾出来,给了这座村落无限的发展可能。可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诸多难题考验着各方。


“过往我们承接的都是城市单体项目,建设这样的田园综合体还是第一次。必须抛开既有经验,寻找属于大都市乡村特殊的建设方案。”上海交通建设总承包有限公司乡村振兴事业部总监、项目经理曹峥回忆道。



比如河道护岸,城市的河岸一般都是硬化河岸,而且是垂直的坡度。那么在农村是否适合?曹峥告诉记者,既然是农村,就应该保留乡土气息,斜面的泥土坡岸,更适合两栖动物上下水,江南水乡的面貌才能留存。


其实在施工建设的过程中,他们遇到的最大难题是,新的设计理念、规划和农村老的传统和习俗间的冲突。


开门不能见桥、门前不能有明桩、路不能正对着家门……这些规矩对于曹峥他们来说,从来没有遇到过。


“在建设5号桥的时候,按照水利规范,标杆必须达到4.8米。但百姓有着自己的风俗习惯,‘一开门就看到桥正对着,这怎么行?’”在收到百姓意见后,曹峥团队在原有设计图上做了修改,“往东偏1米,栏杆降低到4.2米。然后将百姓家里的地坪抬高,保证开门看不到桥。”


同样,凡是施工就需要打桩,但是村民又不允许。在他们的风俗习惯中,门前有明桩也不吉利。于是,他们就用木饰面材料给桩子包裹起来。


“这是村民的家园,他们有权利决定它的样子,我们必须尊重。”项目建设期间,这样的难题大大小小有几十个,曹峥他们总能站在村民的角度,想出大家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新老村民共同打造幸福之家


如今的吴房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而这样的“网红”不仅仅存在于朋友圈的照片中,更蕴含着乡村振兴的发展逻辑。


袁可可,上海思尔腾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负责“变形”后吴房村的运营。据她介绍,目前在吴房村,除了思尔腾公司旗下的数个产业板块外,在已经改造完成的61幢农民房中,慕名前来注册的企业有55家,包括农创文旅、亲子研学、智能制造、医疗康养等领域。这些企业的入驻,不仅给村里带来了收益,更让村落有了新的气息。



外面的企业纷纷入驻,村民乡贤也找到了新的发展机会。吴房村一组的费立平,在外事业有成,看到村里的巨大变化后,回到吴房村注册成立了青韵物业管理公司,雇用了村里20多位富余劳动力,全天候为乡村的水清、岸绿、景美、路畅“保驾护航”。


费水仙,吴房村的一名普通农妇,放下锄头后,“竞聘”上岗成了半山驿民宿负责卫生服务的一把手。作为勤劳的农民,打扫卫生自然不在话下,她竟然还自学了手磨咖啡,与来往游客谈笑风声。


“经过改造后的村落,就像一块璞玉吸引着各方,更成为了农民的聚宝盆。”秦瑛由衷地感叹。


据悉,随着一个个企业和工作室进驻吴房村,该村村民年均租金收入超过了5万元。入驻企业税收中的一部分也落在了村集体的账上,最终也都会分给村民。


此外,村内衍生的诸如物业管理、服务管理等公益性就业岗位,都优先招录本村村民,吸纳富余劳动力,人均月收入2500元。村民通过“租金+薪金+股金”三大综合收益模式,仅2019年一年,就增加租金收入总计350万元,村民就业收入总计180万元。


责任编辑:李蓓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