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一线防疫人|记者穿防护服蹲点发热门诊!“我们不怕流汗,更担心病人情绪发热”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黄兴 发布时间:2020-08-05 19:28

摘要: 今天的上海有着久违的凉爽,但是这群人却依然大汗淋漓。

8月5日清晨,台风过后的上海,空气中有着久违的清凉。但在上海东方路的一栋小房子里,虽然空调开足了马力,却仍有一群人大汗淋漓。这里,是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发热门诊,也是上海117家防控新冠肺炎的前沿“哨卡”。劳动报记者当日走进这里,探访在热浪与病毒的双重“烤验”中的医护人员。


空调不够?再来两台风扇!


玻璃门敞开,发热门诊内的中央空调“呲呲”地吹着冷风。与一旁全身短打的发热患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身着防护服、全副武装的感染科护士顾琦雯。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顾琦雯一直守卫在医院发热门诊的最前线。


“你好,请出示健康码,填写一下流调信息。”看到发热患者走近预检台,顾琦雯迅速行动起来,量体温、登记个人信息、采集核酸样本、带患者做CT检查,最后将发热患者送到医生处。从患者走进发热门诊的第一步,顾琦雯的目光就没有离开过他们身上。“有的没做核酸检测,有的找不到CT检测点。有些伯伯阿姨不会填写信息,我们要手把手教他们。”用顾琦雯的话来说,就是一刻不能让患者离开自己的视线。


在门诊预检台上,有一台呼呼作响的电风扇。“就算有空调,我们也感受不到。”顾琦雯告诉记者,按照防疫要求,发热门诊大门敞开,需要保持透风,“我们穿着防护服,天天蒸桑拿。”顾琦雯苦笑道。为了降温,门诊特意在预检台摆设了一台大风扇。“没有患者的时候,坐下来吹一吹,能稍微舒服点。”


(图:医生一边用小风扇降温一边看报告)


而在诊室内,同样身穿防护服的医生还有一个降温神器——手持式小风扇。只见他一手将病人信息录入电脑,一手拿着小风扇朝着自己的脸吹,背后还有一台大风扇。在两台风扇的加持下,他从上班要一直坐到下班。


穿防护服到底有多热?记者体验


今早,台风“黑格比”带走了申城的热意,但全身上下难见一寸外露皮肤的医护人员却压根感受不到这样的凉爽。护目镜、口罩、防护服、手套,身穿这套防护服,究竟是什么滋味?劳动报记者穿上全套装备,切身体验了一次大汗淋漓的感觉。


刚穿上防护服的前五分钟,记者感觉到些许汗意,汗水开始一点点透出毛孔;十分钟后,橡胶手套紧贴着皮肤,汗水打湿了后背;半小时后,如同置身桑拿房,大颗大颗的汗水顺着全身皮肤往下流。真正开始煎熬的是一小时后,记者已经感觉到呼吸困难,口罩内全是呼出的水汽,连说话都有些费力。



事实上,考虑到暴露风险,发热门诊医护人员着装比起记者体验时的穿着更加密不透风:橡胶手套记者戴一层,他们要戴两层;记者戴的是普通一次性口罩,他们佩戴的是更密封的N95口罩。


“我们科室大多是四五十岁,穿防护服工作真的挺考验体力的。”顾琦雯告诉记者,从11:00-19:00有两名护士值班,“这两周,门诊每天要接待五六十名发热患者,除了中午吃饭的半小时,基本上没有休息的时间。”因为太闷热的关系,顾琦雯说话时总是带着几分气喘。由于长时间穿着防护服,医护人员们手上、身上都长了湿疹。


当记者脱下防护服,前胸、后背的衣服已经全被汗水湿透,摘下的手套上还能清楚地看到留下的汗水。很难想象,发热门诊的医护人员8小时“蒸桑拿”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疫情控制住了,我们的担子更重了


除了要应对高温“烤验”,发热门诊的医护人员还要面临心理考验。“站在一线,怎么会不担心呢?”顾琦雯告诉记者,最忙的时候,门诊每天要接待两百名患者,“疫情虽然控制住了,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能放松下来。反而我们身上的担子更重,要守住这份来之不易的成果。”


事实上,这两周发热门诊又开始忙碌了起来。“夏天本来就是发热、咳嗽的高峰期。”说话时,顾琦雯又不自觉地加快语速、喘口气,戴着口罩确实太闷了,“现在的难点在于安抚患者就诊时的情绪。”


从患者登记,到核酸检测,再到CT检查,最终医生看诊,整套就医过程可能需要30分钟,甚至1小时。“夏天本来就容易急躁,再加上等待时间一长,确实会有患者有些不耐烦。”遇到这种情况,“顾琦雯们”就要说更多的话,一遍遍解释流程,安抚好患者起伏的情绪。


摄 影:王陆杰
责任编辑:李蓓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