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风丨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科主任周新:最危险的地方,总有他在“压阵”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李佳敏 发布时间:2020-05-20 08:31

摘要: 周新告诉记者,自然界就是如此,医学永远要跟着疾病的发生发展,不断开拓研究新领域。

早上6时30分,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科主任周新按照往常习惯,出现在了呼吸科的病房里,着手安排一天的工作。


即便获得了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个人、上海抗非典模范工作者、中国呼吸医师奖等诸多荣誉,周新也从未将自己高高束于“神坛”之上,相反的,40余年来,从“非典”暴发到甲流肆虐,哪里危险,哪里就有周新的身影,他始终坚守在呼吸临床的第一线,用他精湛的医术和崇高的医德,守护着众多呼吸道患者的健康,拯救了无数危重患者的生命。


今年除夕,周新第一时间报名,成为首批上海援鄂医疗队医师组组长,千里驰援武汉,在武汉金银潭医院,年龄最大的他,再次冲锋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生死线”上,发扬劳模精神,践行医者使命,冒着可能被感染的风险,全身心投入危重患者的抢救工作。问及他的感受,周新只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这次,我只不过是又换了个地方上班而已。”


身先士卒,“老帅”成为医护人员的“定心丸”


经历过SARS、H7N9等防控工作,周新对抗“病毒”可以说是有着非常丰富的“作战”经验了,已经66岁的他,是最年长、最先报名、也最先抵达武汉的上海呼吸科专家,更是大家眼中的“男神”,临行前这位“老帅”表示:“我们肯定能打胜仗!”他这么说着,也这么做到了。


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周新告诉劳动报记者:“医护人员们都是初来武汉,信息掌握还不完全,最初几天,我们还是把武汉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排摸,方便之后更好地投入‘战斗’。”与17年前的“非典”相比,周新欣喜地发现,现在各方面硬件条件都是优于从前的:“还记得SARS期间,我们医护人员都是戴着纱布口罩、穿着外科手术防护服进行治疗,现在,有高规格的N95和1860口罩,还有防护服,进入‘红区’也更安全,我更不害怕了。”当看到口罩、防护服、护目镜等医疗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往武汉医疗救护一线,周新也感慨:“这是我从医至今,见过最多种类口罩的一次,我也‘学’到了不少口罩用途。”肩负全国人民期望,周新倍感肩头责任更重。


但是,乐观过后,周新也察觉到了一些始料未及的情况。“在到武汉之前,其实我已经有了一些心理准备,但抵达后发现情况比我想象地更加严重一些,新冠肺炎比SARS传染性强,家庭聚集性发病高达60%以上,对于医疗救护也提出了更大挑战。”周新告诉记者。“上海援鄂医疗队驰援武汉的目的第一是要尽可能多地救治病患,第二更是要防止再传染,同时,医护人员自身防护也是非常紧要的,千万不可造成二次病毒的传播。”


尽管周新见惯 “大风大浪”不觉害怕,但年轻人尤其是一些年轻的医护工作者直面病患以及未知的病毒时,一开始难免还是会流露出恐惧的态度,周新也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点。所以,只要年轻医护人员有需要,周新总会适时出现在他们身旁,有周新在,大家仿佛有了工作的“轴心”,像吃下了一颗“定心丸”,更像有个将军在“压阵”,害怕的念头也被抛诸脑后。周新主动带领医生进病区,像气管插管之类的救护措施,什么最危险什么操作最难,他就带头去做。“我不能害怕啊,我一害怕,年轻的医生就更不敢进去了,病人谁来救治呢?”周新说。参与支援上海市公卫中心一线的市一医院呼吸科医生说:“在我眼里,无论是学识、能力还是品格,周新主任都是一位真正的帅才。”


在前线“冲锋陷阵”的同时,周新还不忘自己呼吸学科带头人的任务与使命,他在武汉向自己的学生、同时也是呼吸科主任的张旻和科室同仁们发出鼓励:“你们为了上海人民,我来前线为了全国人民,我们一同努力!”


专业拼搏,为病人带去二次生命


每天病房隔离区十多个小时的工作,是周新在武汉一线的新常态。除开具医嘱、制定用药方案外,还要研究病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对护士进行指导,完善医院防护细节等工作。能成为所有人的“主心骨”,有条不紊地指挥医护人员队伍阻击新冠肺炎疫情,除了敢为人先、不怕苦不怕难的劳模精神外,周新在专业知识领域的造诣同样令人折服。


众所周知,呼吸科涉及的医学范畴非常广,但不论在呼吸衰竭、哮喘,还是肺部感染和慢性阻塞性肺病,抑或在抗生素药物、机械通气、纤维支气管镜的临床应用,周新都潜心钻研,成为学术造诣精深的呼吸科专家。早在上世纪80年代,周新就率先在国内开创纤支镜引导下紧急经鼻气管插管技术、长期留置鼻气管导管在呼吸衰竭中的应用,以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术在肺部危重症中的应用等技术,为无数饱受折磨的呼吸系统患者带来福音,被誉为生命的守护神,受到了国内同行的称道。而这份学术造诣,也在本次阻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大作用。


周新回忆,刚到金银潭医院时,他们看到的病患都是极度危重的,有些人的肺甚至已经全白,一些病患相继离开,即便对见惯了死亡的医护人员来说,也是相当震撼的。周新说:“当时病人都很绝望,可看到上海医生来了,他们又会重燃与病魔抗争的斗志。”周新顶住压力,唯一的念头就是带领医护人员,运用专业的医疗救治技术,尽可能挽救病患的生命。“我天天都会去病房看病人,重病人不看不了解他们的治疗情况,我自己就不会放心。我们每天都会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一对一的制定治疗方案。”对于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周新带领团队一边注重增强患者免疫力,另一边依据患者不同的症状使用气管插管、呼吸机等呼吸支持治疗措施。


气管插管作为一种治疗手段,也被运用到了本次新冠肺炎的治疗当中。“只要有病人需要气管插管,肯定是我来。”周新坦言:“气管插管治疗,其实是冒着极大风险的,一方面病人会因为不适引发咳嗽,气溶胶喷射出后对直接操作的医生具有极高的危险性。另外一方面,气管插管也是病人病情的‘分水岭’,或许插管前一秒病人还是清醒的,插管后他就永远也无法再睁开眼来,医生每一步操作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


“我来插,你们放心。”可每次遇上需要气管插管治疗的病患时,周新总是挡在大家的前面,手上有条不紊地操作着,还不忘宽慰医护人员。在金银潭医院,周新先后为8位病患做了气管插管的治疗,也是上海医疗队中,次数最多的一个。能将重症的病患从生死边缘拉回,是周新感到最为开心的事。


周新还记得有一位武汉47岁男性病人的情况,真可谓是“命悬一线”。“在对这位病人40余天的抢救治疗过程中,他先后两次并发自发性气胸,随即进行了手术治疗,最终能逃过一劫,我们都为他感到幸运,真的是命很大了。”


这位病人康复出院后,对周新和医护人员说:“我看到同病房有7个病人先后离开了,我一度以为我会是第8个,但我很幸运活了下来,是上海医疗队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每一个可以走出病区的病人都想向周新和医护人员们表达感激之情,他们不能踏入隔离区,于是便将感谢的话写在纸上、贴在窗户上,隔着玻璃给他们看,为他们加油,也为病友加油。每当看到这样的字条,周新都会高兴、感动,然后忍住激动的泪水,继续治疗下一个病人。


悉心科研,开拓研究新领域永不停歇


近年来,周新牵头编写了我国哮喘诊治规范、上海市呼吸医师规范化教程,参与了咳嗽诊治指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的制定;他在哮喘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上海医学科技进步三等奖;他在国内最早应用曲霉菌抗原检测技术早期诊断侵袭性曲霉菌病,这项技术目前已在国内临床上广泛应用,对免疫受损者合并曲霉菌感染的早期诊断起到了积极作用……周新倾数十年之心血潜心研发的科研成果,为无数被呼吸道疾病困扰的患者带来了福音。


作为首批上海医疗队医师组组长,所驻扎的病区又是主要收治重症病患的金银潭医院,周新对于治疗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更是做到了临床、科研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在他的带领下,上海医疗队收集了400余例病患资料,并与金银潭医院协作,推出了临床总结论文,其中有一篇发表在了美国的《JAMA内科学子刊》上,另外一篇发在《上海医学》杂志上,为今后呼吸道传染病的研究与发展,再次贡献了力量。周新说:“新冠肺炎是一个新的病毒引发的肺炎,也对我们临床研究带来新的挑战。今后呼吸道的传染病毒,或许还会‘卷土重来’。自然界就是如此,医学永远要跟着疾病的发生发展,不断开拓研究新领域。”


摄 影:李成溪
责任编辑:李成溪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