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主任朱勤忠:摆渡生命,有呼必应!他是急救先锋,与疾病医路赛跑,让120成救命热线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孙明敏 发布时间:2020-04-03 10:23

摘要: 肩负性命相托重任的上海院前急救系统,在朱勤忠主任率领下,全天候守护着全市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城市公共安全。

哪里有危急,那里就有120的身影。在严防新冠肺炎境外输入的关键时刻,120救护车随时守候在飞机舷梯旁,无缝对接转运发热、疑似及密切接触者。上海120院前急救系统,时刻守护着城市的公共安全。

120,与生命息息相关;风驰电掣的救护车,争分夺秒与死神赛跑。肩负性命相托重任的上海院前急救系统,在朱勤忠主任率领下,全市120行业3300余员工,全天候守护着全市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城市公共安全。900余名训练有素的院前急救医生、900余辆装备一流的救护车,严阵以待,120铃声一响,12分钟内救护车立马赶到,为危重患者打开生命的绿色通道,于第一时间展开院前急救,为命悬一线的生命起死回生赢得了宝贵时间。

人物聚焦

朱勤忠,上海医科大学毕业,硕士学位。公共卫生领域专家,研究员。现任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主任、上海市院前急救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医院协会急救中心(站)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卒中学会急救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灾难医学专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其在提高院前急救患者生存机率、生存质量方面成绩显著;在提升本市城市公共安全保障服务能力,乃至长三角城市安全运行保障能力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先后承担长三角水上、空中医疗急救体系建设研究、上海院前急救疾病空间分布变迁研究、急救服务网点布局方法和车辆配置标准研究、上海市发展社会办医相关政策研究等省部级课题;2002年以第二完成人荣获上海市卫生事业管理成果奖;发表论文10余篇。

X0403-健康-1.jpg

人物风采

创新分类救护模式,打造全国首条“962120”康复出院预约服务专线

1973年出生于浙江杭州的朱勤忠,1991年考入上海医科大学卫生事业管理系,毕业后进入上海市卫生局医政处。2012年,他身负重托,挑起了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主任的重担。      刚上任时,正处于卫生行业的转型发展期,急救医生大量离职带来急救资源的短缺而产生的供需矛盾凸显,老百姓对120怨声载道。面对患者家属心急如焚的求救,应接不暇的救护车却每每姗姗来迟,生命往往因为延误了抢救时间而回天无力。这一事关百姓生命的民生诉求,引起了市政府的高度重视,被列为2015年卫生研究1号课题。

面对如何破解这一难题的使命,朱勤忠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但又觉得希望和信心满怀。作为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主任与上海市院前急救质量控制中心主任,他当仁不让地参与了市府《关于深化本市院前急救体系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及相关5项配套政策文件的起草、制定、落实、推进。

为此,急救中心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召开专题会议,梳理难点问题,结合本市院前急救工作实际,在市政府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制定了“十三五”院前急救事业发展规划,明确“全市急救站点平均服务半径≤3.5公里”、“急救车辆数量达到每3万人1辆”、“急救平均反应时间≤12分钟”3个核心指标,并逐步有效落实各项改革措施。与此同时,根据市人大的计划,积极参与推进《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的制定,并于2016年11月得以正式出台实施,为上海120系统的快速发展和再次腾飞保驾护航。

为缓解急救资源紧缺、周转率不高、市民要车难等突出矛盾,朱勤忠陷入了冥思苦想中。根据120工作历史传统和改革探索,他突破性地设计了以创新分类救护模式为切入点,以信息化支撑下的大数据质量控制分析系统为手段,以缩短急救反应时间为目标,制定出各项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着力解决行业发展中遇到的棘手难题。

他从进一步厘定急救非急救概念入手,在相关法律法规支持的基础上,开展各类调研,充分听取社会意见,细化急救业务分类,根据市民需求与实际业展情况,将120服务分为急救、转院、送回家等三类,明确各服务类型的概念、职责、业务范围和工作规范,以确保有限的急救资源尤其是急救医生资源最大程度用于院前急救服务。

为彻底解决非急救业务挤占有限急救资源的老大难问题,朱勤忠秉承“科学区分急救服务需求、合理利用急救资源”的理念,将非急救业务进行剥离,于2018年4月起正式开通了全国首条“962120”康复出院专线,分流非急救病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此创新成果荣获改革开放40周年“上海卫生改革发展20件事”和“第二届上海医改十大创新举措”。

120急救,不应该局限于市内。根据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的国家战略要求,朱勤忠积极推进长三角院前急救联盟的成立,开通长三角急救转运信息共享平台,致力构建长三角区域内重特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机制,共同做强“陆上之路”、架设“空中之路”、探索“水上之路”,构建多维度合作的“海陆空”立体救援模式,全面提升区域内城市安全运行保障能力,使院前急救迈入崭新时代。

经过多年卧薪尝胆,如今的上海120真正成为市民的“救命热线”。市政府下达的3个硬指标,在朱勤忠率领的全市120急救系统全体职工3年多的不懈努力下,已基本达标。

120急救体系向市民交出了满意答卷。2019年,全市120共调度业务放车89.44万车次,同比增长9.8%,救治79.71万人次,同比增长7.8%,行驶1789.43万公里,同比增长9.6%。

朱勤忠欣喜地告诉记者,以前,120投诉多,现在,120表扬多了;以前,120急救医生纷纷跳槽,现在,待遇提升后的900名急救医生,成为院前抢救的生力军;过去,救护车脏乱差,现在,高性能的车辆装备世界领先。如今焕然一新的上海市院前急救系统,群众生命安全和城市公共安全的服务能级和保障能力有了大幅提升。

超负荷抗震救灾,24天体重掉了20斤

2008年汶川大地震,朱勤忠第一时间报名上阵,于地震的第三天踏上了抗震救灾的艰苦征程,他作为上海第一批救灾医疗队赶赴四川。那天,正好儿子三岁生日,岳父也是癌症手术前一天刚刚出院。凌晨告别睡梦中的儿子赶赴虹桥机场,没吃上儿子的生日蛋糕,也怕父母担心也没给在杭州老家的双亲打个电话。

朱勤忠作为上海市卫生局派出的指挥部前方协调组组长,他的主要职责就是负责医疗队的工作安排、行程调度、物资保障等等几乎所有的事务。突如其来的重大灾害,造成交通不便、通讯不畅、药品器械和生活物资极其短缺,加上余震高温持续不断,完成保障任务谈何容易。朱勤忠全身心投入其中,每天超负荷连轴转,顾不上吃饭和休息,想尽一切办法,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出色完成了各项艰巨任务。在地震灾区每天高强度的劳作下,朱勤忠的体重24天内整整瘦了20斤。

6月底,刚从灾区回沪不久的朱勤忠,义无反顾再次报名对口支援灾后重建工作。他作为上海援建指挥部社会工作组的成员赴都江堰,策划、参与完成当地卫生援建项目。援建的2年间,他不分节假日、不分上下班,全情投入,创造了卫生援建工作的上海特色和亮点。

朱勤忠的人生与救援、救灾、救难结下了不解之缘。经过24年职业生涯的历练,他对人生的感悟深刻:人生在艰苦磨练中才能更快成长,事业在荆棘砥砺中才能奋勇前进。一生与生命打交道的他,更懂得生命的脆弱和可贵。

责任编辑:孙明敏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大咖说健康】抗“疫”期间想要紧...

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主任朱勤忠:摆...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