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说健康】医学创新实现“生死肉骨”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伟智 发布时间:2019-12-09 14:07

摘要: 通过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可以逆转坏肢、并恢复如初。

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复旦大学血管外科研究所所长符伟国教授指导,干细胞移植亚专科主任董智慧教授带领血管外科、血液科和风湿免疫科等多学科团队完成的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性重度肢体缺血的最新研究结果,日前在《柳叶刀》杂志的综合性子刊《EBioMedicine》发表。


随着人口老龄化、高脂饮食、糖尿病、吸烟等致病因素的日益增加,肢体动脉闭塞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重度肢体缺血是该病的晚期阶段,表现为静息时肢体剧烈疼痛、组织缺损、溃疡或坏疽,导致截肢,甚至危及生命。




中山医院血管外科团队曾收治过一位正读本科一年级的小张,才20岁的他因为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下肢重度缺血,先后在多家医院多次进行导管溶栓、球囊扩张、支架手术。然而病情非但未能缓解,反而逐步加重,来到中山医院就诊时,4个半脚趾和外脚背已坏疽,持续、剧烈的疼痛折磨着他寝食难安。按照传统诊疗流程,小张只能接受从膝上截肢,这对于他本人及其父母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针对他的情况,医生们精心制定方案,实行了干细胞移植,成功挽救了他的下肢,小张在休学一年后重新步入大学课堂。如今移植后已经4年的他情况稳定良好,并已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


目前对于肢体动脉闭塞性疾病的主流治疗方法,是通过开放或腔内微创手术重建血运。但是,超过30%的患者因血管条件差而不适合,称为“难治性重度肢体缺血”,6个月内踝上截肢率和死亡率分别高达40%和20%。更为值得关注的是,与动脉粥样硬化相比,炎性动脉闭塞好发于中远端末梢动脉,病理解剖和病因学等因素使得目前主流的旁路和腔内手术疗效差,甚或不可行,因而发生“难治性重度肢体缺血”的比例更高。


干细胞移植与现有主流手术在原有血管上“疏通、改造”不同,主要通过把人体中可以长血管的细胞提取出来,种植到缺血肢体中,形成新生血管来改善血供,从而规避了原有血管重建后容易再闭塞的弊端,为治疗难治性重度肢体缺血带来了新的希望。自2009年开始,中山医院团队于国内率先开展“纯化自体外周血CD34+细胞移植治疗重度肢体缺血”,至今完成自体干细胞移植共122例,显著降低了致残率,显示出良好的早、中、远期疗效。


经过干细胞移植治疗的病人,6个月保肢率由60%提升到84%,16个月保肢率仍然保持在84%,48个月保肢率91.2%,42岁以前劳动力丧失率由34.8%降低至18%。此次发表的最新成果是是已知的国际上首次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纯化CD34+细胞治疗炎性重度肢体缺血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两种细胞移植方案各具优势:前者的主要优势在于规避了细胞在纯化过程中丢失,适用于干细胞动员能力较差或多条肢体缺血的患者;后者则能够更早缓解静息痛,更适用于进展较快的患者,此外,移植物中的炎性细胞极少,几乎不会引起移植区域的胀痛。该研究结果为干细胞移植细胞种类选择的细化提供了有力依据,从而为进一步推进该方向研究和临床实际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朱红妹,孙明敏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名医】中山医院血管外科主任符伟...

【大咖说健康】医学创新实现“生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