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哲学教育为啥成为爆红项目?

来源:劳动观察 发布时间:2020-01-07 15:37

摘要: \n近日,别开生面的少儿哲学模拟课堂实践在华东师范大学知先堂阅读空间“明明德哲学茶室”举行。

不小心走红的微信公告

日前,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微信公众号推出一则“少年儿童哲学教育项目招募”公告,一不小心创造了哲学系官微点击率的新高。配着蓝天、白云、荡秋千的女孩的插图,公告表达了对少儿哲学的一些基本理解:“少年儿童哲学教育正在国内迅速兴起。它主要采用师生共同探究问题的学习方法,引导少年儿童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以此启迪智慧,养成理想人格……冯契先生‘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所蕴含的哲学教育理念与少年儿童哲学理念之间有着高度的契合。”

负责组织活动的哲学系党委副书记武娟老师说,公告推出后,系内外同学踊跃报名,不少华师大的老师(作为爸爸妈妈)也表达了浓厚的兴趣,还接到了多家中小学校、幼儿园的咨询电话。她说,一则本意只是针对本系学生的公告有这么高的关注度,完全出乎意料。

少儿哲学模拟课堂

“昨天呀,我在梦里见到了一位老人,他就给了我一种神奇的糖果,大家只要吃一颗,就会在5秒钟内变成一个小娃娃。”尹紫涵同学一边说,一边给身边的大朋友们发糖,由此开始她的少儿哲学课堂。

2019年12月26日晚,别开生面的少儿哲学模拟课堂实践在华东师范大学知先堂阅读空间“明明德哲学茶室”举行。近两个月来,少儿哲学研修营的学员通过听报告,研读少儿哲学经典文献,到幼儿园、中小学实地观摩少儿哲学教学,撰写教案,编排哲学剧等方式,对少儿哲学的理念、少儿哲学课堂组织方式等问题有了初步的理解与体悟。在少儿哲学模拟课堂上,尹紫涵、郭利莹、魏杏妮、高雅等四位同学依次展示教案,带领在场的“小朋友们”一起探索和领略少儿哲学课堂的挑战与魅力。

少儿哲学课堂往往从可以激发哲学思考的“刺激物”开始。照片、绘本、动画片、故事、小说、现实生活中的困惑……都有可能成为有效的刺激物。高雅同学选用的“刺激物”,是和其他成员何雨洋、范文思、李月华、付尚春等同学一起自编自排自演的“先锋”少儿哲学剧《4分33秒》。不到5分钟的短剧包含了“小哲看”“争台”“4分33秒”“分享饺子”“妈妈看”五幕,以日常生活中的看电视为基本场景,通过小哲、小哲妈妈、思思、思思妈妈四个人物的对话、内心独白和行为转变,触及到了母爱、孝亲、自私、权利、开心、快乐、幸福、讲理、共情、省思等哲学主题。“小朋友们”看了现场表演之后,纷纷写下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挑选了一个普遍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小哲怎么变了?由此引发出一系列追问:妈妈让着自己的孩子看他喜欢的电视节目,如果孩子习以为常,毫无反思、理所当然地接受它,这是不是一种自私?我们是怎么感受到别人的不快、痛苦或开心的?分享的快乐是一种怎么样的快乐?一群人的幸福胜过两个人的快乐,两个人的快乐胜过一个人的开心吗?如此等等。哲学问题往往没有答案,但这些没有答案的问题往往将我们引向生命的浑厚幽玄。

帕斯卡说:人是会思考的芦苇。我们也可以说,因为思考,人比芦苇多了一点点“几希”的东西。

为什么要和小朋友们一起

写过儿童哲学“三部曲”的美国哲学家马修斯说,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中国现代哲学家熊十力也曾对他的学生说:自幼喜发奇想,成年后回想起来,都是哲学问题啊。儿童的奇思妙想,往往表达出人类面对世界所产生的最原初、最基本、甚至也可能是最深刻的好奇。也许每个人在童年的时候都有过类似于少年陆九渊“天地何所穷际?”或少年王阳明“何为人生第一等事?”那样的哲思。但是,长大“成熟”之后,现实生活让我们变得“现实”,从而遗忘、忽视甚至鄙视这些最珍贵的问题。马修斯说:“儿童的思考对于亲耳听到的父母或教师都是无价之宝。”和小朋友们一起做哲学,呵护小朋友们对于世界的原初好奇,同时让小朋友们的原初好奇唤醒“大朋友们”的初心。

学习和小朋友们一起做哲学,不是为了教小朋友们哲学知识,而是跟随小朋友们一起回到哲学动人的源头。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少儿哲学研修营的活动刚刚起步。根据武娟老师的介绍,除了少儿哲学中国化教材的研发、基于冯契“两化”说的少儿哲学理论研究之外,下学期将邀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长期从事儿童哲学一线教学和研究的古秀蓉老师为学员开设系统的培养课程,也将创造条件让学员参与一线教学,帮助大家尽快成长为优秀的少儿哲学“种子教师”。

通讯员:刘粱剑
责任编辑:谢静怡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孩子爱吃糖应如何教育?不如试试“...

看完《下乡养儿》,让我懂得了“父...

成长过程中孩子究竟需要什么样的陪...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