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章林劳模创新工作室:匠心引领筑一流工程,智造驱动服务长三角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张锐杰 发布时间:2019-12-02 11:20

摘要: 李章林除了将他在上海的经验技术带到江苏,也把具有“上海基因”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带到了外地的项目团队。

沿着长江逆流而上,从上海到江苏,来自隧道股份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的李章林,是一名与工程建设打了20多年交道的隧道人。多年来,他和他的团队先后参与了上海、江苏等地8项重大工程的建设,其中,承建了5条14m级以上的超大直径隧道,占全国总量的20%,并参与了南京、无锡、南通等地首条地铁的建设。


打造“三化三型”工作理念


作为隧道股份工会的兼职副主席,李章林除了将他在上海的经验技术带到江苏,也把具有“上海基因”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带到了外地的项目团队。“经历了重大工程的洗礼,我们的工作室逐渐形成了‘三化三型’的工作理念。”在长三角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评选交流会现场,李章林告诉记者,“三化三型”即“施工管理精细化,打造标准型工程;技术管理创新化,开创集成型项目;人才培养多元化,打造复合型团队”。


劳模创新工作室目前拥有主要成员13人,依托系统性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项目经理助理制、青年人才成长接力计划等制度,不断在实践中培养新人,利用不同领域项目的施工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展人才培养及技术攻关。先后向公司输送项目经理3人,总工5人以及其他专业人才,共计15人。团队成员齐心协力,勇于担当,共同奉献,累计申请知识产权18项,发表论文31篇,完成创新项目攻关8项。


“创新”从小处、从身边着手


自工作室成立以来,李章林和团队始终围绕“技术”这一关键词,从小处、从身边着手,在城市地下空间“智能建造”的各类科技,包括埋深60m级超长直径盾构隧道设计施工关键技术研究、啄木鸟施工安全管理平台等方面取得创新成果。


翻开李章林的简历,“创新”和“技术”是他屡屡创造佳绩的源泉:被誉为“心脏搭桥手术”的外滩通道、中国超大直径隧道开篇之作的上中路隧道……过往的经历让李章林认识到,人才在创新中作用至关重要。为了培育更多创新型、复合型的人才,李章林劳模创新工作室在江苏当地与各大高校保持了良好的沟通合作,先后与东南大学、河海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工业大学联合成立了“校企协作创新平台”;与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东南大学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与河海大学合作建立了“研究生培养基地”;南京工业大学院聘任了创新工作室的两位总工等为校外研究生导师。


通过与高校的合作,工作室充分利用学校专业教师和学生研究开发的人力资源优势和先进的实验实训设备,为创新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共同解决开发、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技术、工艺等问题,并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以及项目攻关等多种形式的合作,为科研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当前,李章林和团队在南京的主要建设项目为南京地铁五号线,这是南京首条以PPP模式建造的地铁线路,串联主城内各大功能区,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沿途穿越众多历史遗存,换乘站多达14座,该地铁线的建设将有效缓解南京南北向道路的压力。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安全问题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之一。为切实提高全体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让“人人皆为安全员”变成可能,李章林又提出了开发安全移动管理平台的设想。经过近两年时间的数据采集及研究,由工作室成员独立设计研发基于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的“啄木鸟安全移动管理平台”应运而生。


已开发的智能移动终端“啄木鸟”APP可在苹果及安卓两大操作系统中下载使用。同时,通过在员工卡内植入识别芯片实时定位、监控施工现场施工人员及大型设备状态。同时通过安全教育、隐患上报、数据分析等九大功能模块的设置,实现了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行为的全面量化,有效降低了工程隐患发生的概率。



责任编辑:李成溪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数读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201...

李章林劳模创新工作室:匠心引领筑...

上海宝冶集团劳模创新工作室:工程...

首页

顶部